含数字的四字成语
汉语的浩瀚词海中,含数字的四字成语犹如璀璨星辰,数量众多且各具特色,这些成语不仅简洁凝练地表达了丰富的语义,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传承,历经岁月流转依然熠熠生辉,在日常交流、文学创作等诸多领域广泛运用,为语言增添了一抹别样的韵味与色彩。
成语 | 释义 | 出处 | 例句 |
---|---|---|---|
一马当先 | 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或带头。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十六回:“即便勒兵列阵,一马当先,驰下山来,犹如天崩地塌之势。” | 在抗洪抢险中,战士们一马当先,冲向最危险的地方。 |
二龙戏珠 | 两条龙相对,戏玩着一颗宝珠,现多比喻双方对峙,势均力敌,也常用于形容灵动、活泼且相互呼应的场景。 | 民间传统图案及传说故事,多见于建筑装饰、工艺品等,无明确单一古籍出处。 | 舞台上,两位舞者身姿矫健,恰似二龙戏珠,配合默契,赢得满堂喝彩。 |
三心二意 | 又想这样又想那样,犹豫不定,心思不专一,想法常变。 | 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争奈秀才每(们)却是三心二意,可怎生(怎么)是了也。” | 学习不能三心二意,否则难以取得好成绩,就像小船航行时摇摆不定,无法快速抵达知识彼岸。 |
四面八方 | 指各个地方或各个方面,强调范围全面、广泛。 |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九四:“如孔子教人,只是逐件逐事说个道理,未尝说出大头脑处,然渐渐挪抬掇,则许多义理自是四面八方合拢将来。” | 灾难发生后,救援力量从四面八方赶来,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暖流,助力受灾群众渡过难关。 |
五光十色 | 形容色彩鲜艳,花样繁多,光彩夺目,令人眼花缭乱。 | 南朝梁·江淹《丽色赋》:“五光徘徊,十色陆离。” | 节日的夜晚,城市灯火辉煌,霓虹闪烁,五光十色的光影交织,勾勒出一幅梦幻画卷。 |
六神无主 | 六神指主宰人体的心、肺、肝、肾、脾、胆六脏之神,形容惊慌着急,没了主意,不知如何是好。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二十九:“吓得知县已是六神无主,还有甚心肠去吃酒。” | 突遇火灾,他瞬间六神无主,呆立原地,脑海中一片空白,幸得旁人提醒才匆忙逃生。 |
七上八下 | 形容心里慌乱不安,心神不定,思绪像在上下颠簸般不平静。 | 宋·宗杲《大慧普觉禅师语录》第二十卷:“方寸里七上八下,如咬生铁橛,没滋味时,切莫退志。” | 等待考试分数公布时,他内心七上八下,坐立难安,仿佛揣了只小兔子在胸口乱跳。 |
八面玲珑 | 本指窗户明亮轩敞,后用来形容为人处世圆滑,各方面都能巧妙应对,不得罪人,常含贬义。 | 唐·黄滔《黄御史集·大唐福州报恩定光多宝塔碑记》:“七窍凿而混沌死,八面莹而庶汇通。”(原形容建筑通透,后引申义经长期演变而来) | 职场中,有些人过于八面玲珑,看似与所有人都相处融洽,实则缺乏真诚,难以深交。 |
九牛一毛 | 很多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极大数量中的极小部分,微不足道。 |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 宇宙浩瀚,地球不过是其中沧海一粟,人类所面临的诸多烦恼,在宇宙尺度看仿若九牛一毛。 |
十全十美 | 十分完美,毫无欠缺,方方面面都尽善尽美,没有一点瑕疵。 |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第五卷:“余于古词中最爱张孝祥《观月》云:‘……悄然三弄,愁惊袁六符初。’此一段真乃十全十美。” | 追求十全十美固然好,但人生往往难遂人愿,接纳不完美才是成长必经之路。 |
含数字的四字成语丰富多样,从“一”起始,至“十”收尾,每个数字都串联起诸多寓意迥异却生动鲜活的词汇,它们或是对生活场景的精准描摹,如“一马当先”展现勇往直前的冲劲;或是对人性状态的深刻洞察,像“三心二意”揭示专注缺失;亦或是对世间万象的形象概括,四面八方”凸显范围之广,这些成语在日常话语中适时运用,能精准表意,让表达更精炼、形象,使交流增添文雅气息与文化内涵,助我们在传承汉语魅力的同时,更自如地驾驭这一古老而精妙的语言艺术。
FAQs:
问题1:除了文中列举的,还有哪些常见的含数字四字成语? 答:还有很多,一箭双雕”,指一支箭射中两只雕,比喻做一件事达到两个目的;“四面楚歌”,形容四面受敌,陷入孤立危急的困境,源自项羽被围垓下时汉军唱楚歌让楚军思乡溃散之事;“五湖四海”,指全国各地,有时也指世界各地,因我国有多个湖泊、四海而得名,常用来表示地域范围广,人们来自不同地方相聚等。
问题2:怎样更好地记忆这些含数字的四字成语呢? 答:可以结合成语故事来记,了解其背后渊源能让印象更深刻,比如知道“惊弓之鸟”源于被弓声吓怕的鸟,就易记住且理解其喻指受过惊吓的人遇到一点动静就害怕;还可按数字分类记忆,系统梳理同一数字开头的成语,对比它们语义差异;日常多阅读多运用,在语境中体会成语用法,反复强化记忆,读文学作品、写文章时刻意使用,久而久之便能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