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鱼得水成语
汉语的浩瀚海洋中,成语作为语言的精华,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如鱼得水”这一成语,以其生动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人或事物在适宜环境中的自在与和谐,以下将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这一成语:
维度 | |
---|---|
拼音 | rú yú dé shuǐ |
释义 | 好像鱼得到水一样,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很合适的环境;也比喻有所依靠。 |
出处 |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
用法 | 动宾式;作谓语、宾语、补语;含褒义。 |
近义词 | 如虎添翼、情投意合 |
反义词 | 寸步难行 |
历史典故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刘备心怀兴复汉室之志,却久不得志,辗转依附于多个诸侯,在荆州牧刘表麾下时,他屯驻新野,渴望能有贤才辅佐以图大业,名士徐庶向刘备举荐了隐居隆中的诸葛亮,称其为“卧龙”,建议刘备亲自前往拜访,刘备求贤若渴,不顾身份尊贵,三顾茅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为其分析了天下大势,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策”,主张占据荆州、益州,联合孙权,对抗曹操,以成霸业,刘备听后大喜,深感诸葛亮就是自己苦苦寻觅的辅臣,于是对关羽、张飞说:“我有了诸葛孔明,就像鱼有了水一样。”从此,刘备与诸葛亮情好日密,携手共创大业。
寓意解读
“如鱼得水”这一成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不仅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契合、相互成就的重要性,也强调了环境对个人发展的影响,一个好的君王需要有贤能之才来辅佐才能治理好天下,一个贤能之才也只有遇到好的君王才能尽其才能,即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仕”,当人们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和合作伙伴时,就能充分发挥自身才能,创造卓越业绩,它也提醒人们在交友时,要谨慎选择,多观察对方的品行优劣,因为一个好的朋友能够让人受益终身,而一个卑劣的朋友却可能让人损失惨重。
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在古典文学作品中,“如鱼得水”常被用来形容人物之间的默契配合或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自在状态,在《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中,鲁肃对诸葛亮说:“近闻刘豫州三顾于草庐之中,幸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思欲席卷荆襄。”这里用“如鱼得水”形象地表达了刘备得到诸葛亮后的欣喜与期待,在《红楼梦》第六十六回中,也有“次日,又来见宝玉,二人相会,如鱼得水”的描述,展现了宝玉与某人相聚时的融洽与愉悦。
现代用法示例
在现代社会中,“如鱼得水”这一成语依然被广泛使用,在描述某人在新的工作环境中表现出色时,可以说“他在这个岗位上如鱼得水,很快就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或者在形容两个人合作无间时,可以说“他们两人配合得如鱼得水,项目进展得非常顺利。”这些用法都充分体现了“如鱼得水”这一成语在表达人物关系或环境适应性方面的独特魅力。
相关问答FAQs
问:成语“如鱼得水”的反义词是什么?
答:成语“如鱼得水”的反义词是“寸步难行”,它形容没有合适的环境或条件,行动困难,与“如鱼得水”形成鲜明对比。
问:除了《三国志》,还有哪些文学作品中使用过“如鱼得水”这一成语?
答:除了《三国志》外,《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红楼梦》等古典文学作品中都曾使用过“如鱼得水”这一成语,在《三国演义》中,鲁肃用“如鱼得水”来形容刘备得到诸葛亮后的欣喜;在《红楼梦》中,则用它来描绘宝玉与某人相聚时的融洽状态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