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物博成语
地大物博”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dì dà wù bó,其含义为国家疆土辽阔,资源丰富,以下是关于“地大物博”的详细解析:
项目 | 详情 |
---|---|
拼音 | dì dà wù bó |
注音 | |
词性 | 成语 |
结构 | 联合式 |
用法 | 作谓语、定语,用于描述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与物产优势 |
近义词 | 地广人稀、幅员辽阔、海阔天空 |
反义词 | 弹丸之地、置锥之地、一隅之地 |
出处 | 最早见于唐代韩愈的《平淮西碑》:“地大物博,蘖牙其间”,清代李宝嘉在《官场现形记》中进一步运用此成语,如“又因江南地大物博,差使很多,大非别省可比”。 |
成语解析
-
字面意义:“地大”指的是地域辽阔,“物博”则是指物产丰富,整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一个国家或地区拥有广阔的土地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
引申意义:除了字面上的地理和物产意义外,“地大物博”还常用来形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往往拥有更多的资源和空间来支持其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示例与用法
-
示例:“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句话中,“地大物博”用来形容中国的地理优势和资源丰富性。
-
用法:在句子中,“地大物博”可以作为谓语或定语使用。“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中,它作为定语修饰“国家”;“这片土地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中,它则作为谓语描述土地的特点。
文化内涵与社会意义
-
文化内涵:“地大物博”不仅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赞美,也体现了对国家繁荣富强的向往和自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土地和物产是国家的基础和象征,地大物博”也蕴含了对国家稳定和发展的期望。
-
社会意义:在现代社会,“地大物博”依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它提醒人们要珍惜和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和物产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地大物博”也激励着人们不断探索和创新,以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相关问答FAQs
-
问:“地大物博”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哪里?
- 答:“地大物博”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唐代韩愈的《平淮西碑》,其中写道:“地大物博,蘖牙其间”,后来清代李宝嘉在《官场现形记》中进一步运用了这个成语。
-
问:“地大物博”的近义词有哪些?
- 答:“地大物博”的近义词包括地广人稀、幅员辽阔、海阔天空等,这些成语都形容地域广阔或资源丰富的特点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