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摇大摆成语
摇大摆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dà yáo dà bǎi”,其核心含义为“走路时身子摇摇摆摆”,常用于形容人或动物行走时的姿态,根据语境不同,该成语可表达两种情感色彩:
情感色彩 | 具体含义 | 例句 |
---|---|---|
中性或褒义 | 描述自信、坦然或威风凛凛的状态 | 《儿女英雄传》中“不怕有一万个强盗,你们只管大摇大摆的走罢” |
贬义 | 批评傲慢、自以为了不起的神态 | 《儒林外史》中知县“大摇大摆出堂”的形象 |
成语出处与演变
大摇大摆最早见于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五回,原文为:“次日早晨,大摇大摆出堂,将回子发落了”,此处通过知县处理案件时的傲慢姿态,刻画了官场腐败的形象,后来,在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回中也有使用:“他们都是一气,不怕有一万个强盗,你们只管大摇大摆的走罢。”进一步丰富了这一成语的内涵和应用场景。
成语结构与用法
-
语法结构:联合式;作状语;形容人或动物走路。
-
感情色彩:中性词,但根据具体语境可表现为褒义或贬义。
-
书写注意:“摇”不能写作“遥”。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威风凛凛、大模大样、神气十足、趾高气扬、高视阔步、气宇轩昂、器宇轩昂等。
-
反义词:如履薄冰、缩手缩脚、蹑手蹑脚等。
实际应用举例
-
褒义用法:在描述一个人自信满满、从容不迫地面对挑战时,可以说“他大摇大摆地走进了考场,仿佛胜券在握”,这里强调的是其自信和坦然的态度。
-
贬义用法:在批评某人过于傲慢、自以为是时,可以说“他大摇大摆地走进来,完全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这里则强调了其傲慢无礼的神态。
文化内涵与社会意义
大摇大摆这一成语不仅反映了人们对于行走姿态的直观描述,更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它既可以是自信和勇气的象征,也可以是傲慢和自大的体现,在使用这一成语时,需要根据具体语境来准确判断其情感色彩和含义,这一成语也提醒我们,在展现自信和勇气的同时,要避免过度傲慢和自大,保持谦逊和尊重他人的态度。
常见误区与注意事项
-
误区一:将大摇大摆一概视为贬义词,该成语在不同语境下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情感色彩,既可用于褒义也可用于贬义。
-
误区二:忽视成语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大摇大摆不仅仅是一个描述行走姿态的成语,它还蕴含了对于自信、勇气、傲慢、自大等多种品质的评价和反思。
-
注意事项:在书写时要注意“摇”字的正确写法,避免误写为“遥”,在使用该成语时要结合具体语境来判断其情感色彩和含义,避免产生误解或歧义。
FAQs
-
问:大摇大摆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哪部文学作品中?
-
答:大摇大摆这个成语最早见于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五回,原文为:“次日早晨,大摇大摆出堂,将回子发落了”,此处通过知县处理案件时的傲慢姿态,刻画了官场腐败的形象。
-
问:大摇大摆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作褒义词?
-
答:当大摇大用来形容一个人自信满满、从容不迫地面对挑战或困难时,它可以作为褒义词使用。“他大摇大摆地走上了演讲台,用自信的声音征服了在场的所有人。”这里强调的是其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