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容不迫成语
从容不迫”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cóng róng bù pò,意为态度镇静,不慌不忙,沉着镇定。
拼音 | cóng róng bù pò |
---|---|
解释 | 从容:不慌不忙,很镇静;不迫:不急促,形容临事不慌不忙;镇定沉着 |
出处 | 《诗经·小雅·都人士序》:“古者长民,衣服不贰,从容有常,以齐其民,则民德归壹。”《庄子·秋水》中庄子与惠子的濠梁之辩也体现了这一成语的意境 |
用法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形容人举止不慌 |
近义词 | 处之泰然、镇定自若、不慌不忙 |
反义词 | 惊慌失措、手足无措、六神无主 |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宋国有两位哲学家——庄子和惠子,他们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一天,风和日丽,庄子和惠子两人兴冲冲地来到河边散步,两人边走边聊,非常愉快,不知不觉就走到一座桥上,顿时被眼前清澈河水中的鱼儿吸引住了,两人出神的在桥上观赏了很久,忽然庄子脱口而出:“啊,看,这水中的鱼儿是多么从容自在啊!它们看起来是多么快乐呀!”
惠子一向喜欢辩论,立即表示反对:“你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儿现在很快乐呢?”
庄子也不甘示弱,反驳道:“你又不是我,又怎么能断定我不知道它们现在很快乐呢?”
惠子很快地回答道:“照你所说的,我不是你,当然不能知道你是喜还是忧,同样,你不是鱼,当然也不知道鱼儿是快乐还是不快乐。”
庄子不慌不忙地说:“我们还是从头讲起,刚才你问我是怎么知道鱼儿是快乐的,这就说明你知道我了解鱼儿是快乐的才问我,现在我告诉你,我完全是从自己的感受中体会到的,我和你站在这桥上观赏鱼儿,悠闲自在,好不快乐,再看看这鱼儿,它们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戏,从容不迫地观望着我俩,自然和我们一样感到十分的快乐。”
这个典故展示了庄子对事物的独特见解和从容不迫的态度,也体现了成语“从容不迫”所蕴含的深意。
成语寓意
“从容不迫”这一成语,不仅是对一种外在行为的描绘,更是对一种内在心境的赞美,它告诉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与变故时,应保持一颗平和之心,不被外界的纷扰所动摇,以冷静、理智的态度去应对,正如古人云:“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这种超然物外的境界,正是“从容不迫”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往往让人感到焦虑与压力。“从容不迫”提醒我们,无论外界如何变化,内心的平静与坚韧才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它教会我们在逆境中不失风度,在顺境中不骄不躁,始终保持一份清醒与自省,从而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成语辨析
“从容不迫”与“处之泰然”、“镇定自若”、“不慌不忙”等成语意义相近,都有镇定沉着、不慌张的意思,区别在于“从容不迫”侧重于遇事镇定自若,不慌张;而“处之泰然”则是侧重于对待问题毫不在意。
应用实例
-
文学引用:在古典文学作品中,“从容不迫”常被用来形容人物的风度与气度,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在面对家族变故时,虽内心痛苦,但表面仍保持着一份从容不迫,展现了他的豁达与坚韧。
-
现代应用:在现代社会,“从容不迫”的精神同样适用,无论是职场竞争、学业压力还是人际交往,都需要我们保持一颗平常心,以从容不迫的态度去面对各种挑战,在面试时,一个能够从容不迫地回答面试官问题的求职者,往往更容易获得青睐。
-
历史典故:历史上不乏从容不迫的典范,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在司马懿大军压境时,他依然羽扇纶巾,从容不迫地指挥作战,最终以空城计吓退敌军,留下了千古佳话。
相关问答FAQs
问:“从容不迫”与“慢条斯理”有什么区别?
答:“从容不迫”强调的是遇事镇定自若,不慌不忙,侧重于心态的平和与冷静;而“慢条斯理”则更多地描述做事的速度缓慢,有条不紊,侧重于行为的节奏与方式,两者虽有相似之处,但侧重点不同。
问:在什么场合下使用“从容不迫”比较合适?
答:“从容不迫”适用于形容人在面对困难、紧急或复杂情况时所表现出的镇定自若、不慌不忙的态度,它可以在书面语和口语中广泛使用,如形容领导者的风范、学者的风度、运动员的比赛心态等,在赞扬某人处理问题得当、举止得体时,也可以使用“从容不迫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