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耳不闻成语
充耳不闻”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chōng ěr bù wén。
基本信息
中文名 | 充耳不闻 |
---|---|
外文名 | turn a deaf ear to |
出处 | 《诗经·邶风·旄丘》 |
释义 | 塞住耳朵不听,形容故意不听别人的意见或劝告 |
用法 | 作谓语;表示对别人的意见不在意 |
感情色彩 | 贬义 |
结构 | 偏正式成语 |
产生年代 | 近代成语 |
详细解释与出处
“充耳不闻”这个成语中的“充”是塞住的意思,“闻”则是听,整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塞住耳朵不听,常用来形容那些故意不听别人意见或劝告的人。
该成语最早出自《诗经·邶风·旄丘》,在这首诗中,有“叔兮伯兮,褎如充耳”的描述,意思是悠闲得就像没听见一样,后来,人们就用“充耳不闻”来形容听不进或存心不听别人的意见。
用法与示例
“充耳不闻”是一个连动式成语,通常用作谓语,表示对别人的意见或建议持冷漠态度,含贬义。
- 这里袁伯珍只装作充耳不闻,一面出了告示,按户收起捐来。
- 年轻人有时似乎对他们焦虑不安的父母的话充耳不闻。
- 以色列为了战略联盟起见,对土耳其偶尔激烈的言辞始终如一地选择了充耳不闻。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不闻不问、装聋作哑
- 反义词:洗耳恭听
文化内涵与社会意义
“充耳不闻”这个成语不仅反映了人们对信息接收的态度,也揭示了沟通中的障碍和误解,在人际交往中,倾听是理解和尊重的基础,当人们选择“充耳不闻”时,往往是因为固执己见、不愿改变或对某些信息持有偏见,这种行为不仅阻碍了有效沟通,还可能导致关系紧张和冲突升级。
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充耳不闻”也提醒我们关注那些被忽视的声音和需求,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倾听不同意见和建议,以促进更加和谐和包容的社会环境。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如何避免在日常生活中“充耳不闻”?
解答:要避免“充耳不闻”,首先要培养开放和尊重的沟通态度,当与他人交流时,尽量保持耐心和专注,认真倾听对方的观点和需求,也要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但要注意方式和语气,避免过于强硬或抵触,定期反思自己的沟通习惯,识别并改正可能存在的“充耳不闻”行为,也是提升沟通能力的重要途径。
问题2:“充耳不闻”与“视而不见”有何区别?
解答:“充耳不闻”和“视而不见”都是描述对某种信息或现象的忽视,但它们在感官上有所不同。“充耳不闻”侧重于听觉上的忽视,即故意不听或听而不闻;而“视而不见”则侧重于视觉上的忽视,即明明看到了却装作没看见,两者都表达了对某事物或信息的冷漠态度,但具体应用场景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