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吐不茹成语
不吐不茹”是一个富有深意的成语,它源自《诗经·大雅·烝民》,原句为:“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维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这句话赞颂了西周大臣仲山甫的高尚品格,他不欺压弱者,也不畏惧强权,这种“不吐不茹”的精神成为了后世敬仰的典范。
成语解析
-
字面意义:“不吐不茹”中的“茹”本义为吞咽,引申为吃或忍受;“吐”则指吐出、抗拒,成语字面上表示既不吞咽(屈服)也不吐出(排斥),即对强弱态度一致,不偏不倚。
-
深层含义:从更深层次来看,“不吐不茹”体现了一种正直不阿、刚正无私的品格,它要求人们在面对不同情况时,能够坚持原则,不因对方强大而畏惧退缩,也不因对方弱小而欺凌压榨。
历史典故与人物
-
仲山甫:作为成语的原型人物,仲山甫在《诗经》中被描绘为一位既不欺凌孤寡弱者,也不屈服于强权势力的卿士,他的这种“柔刚并持”的特质,成为了“不吐不茹”精神的核心意象。
-
薛应旂:明代官员薛应旂以“不吐不茹”的精神对抗权相严嵩,成为践行这一成语内涵的历史典型案例,他关心民生,裁减税赋,严禁下属扰民,面对严嵩的拉拢不为所动,甚至在严嵩迫害朝臣时挺身抗争,最终虽遭贬谪仍坚守原则。
用法与语境
-
语法结构:“不吐不茹”是联合式成语,可作谓语、定语使用,用于形容人的品格或行为。
-
近义词与反义词:近义词有“刚正不阿”,反义词为“欺软怕硬”。
-
例句:如“其人达于事理,不吐不茹,萧规曹随,必获同心之济。”这句话出自明代张居正的《答宣大王巡抚言蓟边要务》,展现了对“不吐不茹”精神的推崇。
现代意义与启示
在当今社会,“不吐不茹”的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时,应保持正直不阿的品格,不因权势而低头,不因弱小而欺凌,无论是个人修养还是社会治理,都需要这种坚持原则、公正无私的精神。
相关问答FAQs
-
问:“不吐不茹”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哪里?
-
答:“不吐不茹”这个成语最早出自《诗经·大雅·烝民》,原句为:“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维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
-
问:在现代社会中,“不吐不茹”的精神有哪些具体体现?
-
答:在现代社会中,“不吐不茹”的精神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公务员在执法过程中应公正无私,不因权势而徇私枉法;企业家在经营中应诚信守法,不欺压弱小供应商;普通公民在面对不公时应勇于站出来发声,维护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权益,这些都是“不吐不茹”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