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名状成语
名状是一个汉语成语,其拼音为“bù kě míng zhuàng”,意为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这个成语在中文语境中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应用。
基本信息
项目 | |
---|---|
拼音 | bù kě míng zhuàng |
注音 | ㄅㄨˋ ㄎㄜˇ ㄇ一ㄥˊ ㄓㄨㄤˋ |
简拼 | BKMZ |
结构 | 偏正式成语 |
年代 | 古代成语 |
感情色彩 | 中性成语(也有说法认为其为贬义词,但更多情况下为中性) |
用法 | 作谓语、定语;指声音、色彩、感觉等不能用语言描述 |
近义词 | 不堪言状、不可言宣、莫可名状、不可思议、不可胜言、不可言状等 |
反义词 | 模棱两可、一语破的等 |
成语出处
不可名状的源头可追溯至《老子》第十四章:“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老子通过“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的表述,强调了道家哲学中“不可言说”的境界,即事物的本质超越了语言的局限,晋代葛洪的《神仙记·王远》进一步丰富了该成语的用法:“衣有文采,又非锦绮,光彩耀目,不可名状。”此处以“不可名状”形容神仙服饰的神秘光彩,将成语的适用范围从哲学概念扩展至具体事物的描述。
文学应用
唐代至清代的文学作品中,“不可名状”被广泛用于描绘自然景观、情感体验及超自然现象,在明·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卷九中,就有“拜住不敢十分抬头,已自看得较切,不比前日墙外影响,心中喜不~”的描述。
现代应用
不可名状在现代文学与日常语言中依然活跃,它常用于表达那些难以用言语捕捉的微妙感受或复杂情境,如某种难以言喻的美、一种难以名状的恐惧或喜悦等。
相关问答FAQs
问:不可名状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 答:不可名状通常被视为中性成语,用于描述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的事物或情感,但在某些语境下,也可能带有轻微的贬义色彩,具体取决于使用环境和表达意图。
问:不可名状可以用于哪些场景? 答:不可名状适用于多种场景,包括但不限于:
- 描绘自然景观的壮丽或神秘,如“山间的景色美得不可名状”。
- 表达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如“他心中的喜悦不可名状”。
- 描述艺术作品的独特魅力,如“这幅画的色彩搭配令人感到不可名状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