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的成语
是一些包含“西”的成语:
成语 | 释义 | 出处 | 例句 |
---|---|---|---|
东奔西走 | 形容到处奔波,四处奔走。 | 《沁园春·留别张周卿韵》。 | 他为了找工作,东奔西走,四处投递简历。 |
东倒西歪 | 形容行走、站立或物体倾斜不稳的样子。 | 《红楼梦》。 | 喝醉了酒的他,走路东倒西歪,十分危险。 |
东扶西倒 | 形容难以扶持,或比喻顾此失彼。 | 《红楼梦》。 | 这间破旧的房子,柱子东扶西倒,随时可能倒塌。 |
声东击西 | 指造成要攻打东边的声势,实际上却攻打西边,是一种战术上的迷惑手段。 | 《三国演义》。 | 在战争中,我军声东击西,成功迷惑了敌人,取得了胜利。 |
拆东补西 | 比喻临时勉强凑合应付,也作“拆西补东”。 | 《红楼梦》。 | 他总是拆东补西地过日子,从来没有长远的规划。 |
东劳西燕 | 比喻情侣、朋友离别。 | 《乐府诗集·古辞·东飞伯劳歌》。 | 毕业之际,他们这对恋人如同东劳西燕,各自奔赴不同的城市。 |
东张西望 | 形容这里那里地四处张望。 | 《喻世明言》。 | 他在人群中东张西望,寻找着自己的同伴。 |
东拉西扯 | 东凑一言,西凑一语,形容说话或写文章杂乱无章,也指从各处拾取得来。 | 《红楼梦》。 | 他说话总是东拉西扯,没有重点,让人听得很不耐烦。 |
日薄西山 | 太阳快要落山,比喻人到老年或事物接近衰亡。 | 晋·李密《陈情表》。 | 这位老人已是日薄西山,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了。 |
西窗剪烛 | 原指思念远方妻子,盼望相聚夜语,后泛指亲友聚谈。 | 多年未见的好友,在西窗剪烛下,畅谈往事,感慨万千。 | |
西山日薄 | 与“日薄西山”类似,形容太阳即将落山,也比喻事物接近消亡的状态。 | 宋·洪咨夔《贺新郎·谁识昂昂鹤》。 | 曾经辉煌的家族,如今已到了西山日薄的境地。 |
西风落叶 | 形容秋天的景象,多比喻人或事物已趋衰落。 | 《忆江上吴处士》。 | 西风落叶的季节,他总是感到格外的凄凉和孤独。 |
西颦东效 | 比喻以丑陋学美好而愈显其丑,类似于“东施效颦”。 | 她一味地模仿别人,结果适得其反,真是西颦东效。 | |
学贯中西 | 形容学问贯通了中国和西方的种种知识。 | 这位学者学贯中西,在学术界有着很高的声誉。 | |
一命归西 | 指死亡。 | 听到他一命归西的消息,大家都感到十分悲痛。 | |
移东补西 | 用之方面的钱、物弥补那方面的亏空或不足,比喻只求暂时应付,不作长久打算。 | 他总是移东补西地过日子,从来不考虑如何解决根本问题。 | |
指东画西 | 指说话时的手势动作,比喻说话避开主题,东拉西扯。 | 他说话总是指东画西,让人摸不着头脑。 | |
什伍东西 | 原指南斗六星、牵牛六星、箕四星等分布得杂乱无章,后多形容事物错杂纷乱。 | 这个房间里的东西摆放得什伍东西,杂乱不堪。 | |
说东忘西 | 说了这样忘了那样,形容记忆力差。 | 《狠透铁》。 | 她年纪大了,常常说东忘西,刚说过的话转身就忘了。 |
唐突西施 | 泛指冒犯或贬低了美好的人或事物。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轻诋》。 | 他这篇文章简直是唐突西施,对那位著名作家的作品进行了无端的指责。 |
东抄西袭 | 胡乱抄袭别人的文章。 |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 | 做学问要严谨,不能东抄西袭,否则永远无法取得真正的成就。 |
东碰西撞 | 形容无固定目标,到处乱闯,以及不确定地走路线。 | 《火》。 | 他像一只无头苍蝇一样,在黑暗中东碰西撞,找不到出口。 |
这些成语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也深刻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使用时,可以根据具体语境选择合适的成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FAQs
如何正确使用“声东击西”这个成语?
“声东击西”是一个表示战术迷惑的成语,使用时通常用于描述在表面制造一种假象,以掩盖实际的行动方向或目的,在军事策略、商业竞争或日常生活中,当某人或某团体故意制造一种要攻击或关注东边的声势,但实际上却攻击或关注西边时,就可以使用“声东击西”来形容这种策略,需要注意的是,该成语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通常用于描述不诚实或狡猾的行为。
“东奔西走”和“东跑西颠”有什么区别?
“东奔西走”和“东跑西颠”都是形容四处奔波的成语,但它们在语义和使用上有一些细微的差别。“东奔西走”更侧重于描述为了生活所迫或为了某一目的而四处奔走的活动状态,强调的是奔波的广泛性和持续性,而“东跑西颠”则更侧重于描述奔跑的急促和不稳定,有时带有一种慌乱或无序的感觉,在使用时可以根据具体的语境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