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的成语
汉语的丰富词汇中,以“指”字为关键字的成语占据了一席之地,它们或形象生动,或寓意深刻,构成了语言表达中的独特风景,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指”字成语及其详细解释:
成语 | 释义 | 出处/例句 |
---|---|---|
指天誓日 | 指着苍天,对着太阳发誓,表示态度坚定或忠诚。 | 《官场现形记》:“差官既去,他不无内疚之心,废寝忘食,重辑《林下野乘》,请教于人,续成十二卷,方才邮递京城,从此杜门谢客,不与闻外事,直到临死之后,还指天誓日的对大众说:‘我虽知悔,已经迟了。’”(注:此例为近现代用法,成语本身历史悠久) |
指鹿为马 | 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 《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
指桑骂槐 | 比喻表面上骂甲,实际上骂乙。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六回:“错一点儿,他们就笑话打趣;有点不如意,我们就指桑骂槐的抱怨。” |
指手画脚 | 形容说话时放肆或得意忘形,也比喻乱加指点批评。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莫要指手画脚,凭他外边议论。” |
指挥若定 | 形容态度冷静,考虑周全,指挥起来就像一切都事先规定好了似的。 | 《史记·陈丞相世家》:“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与楚深和,无与争锋,令其得地,必请汉中以和,所谓指挥若定,胜券在握。”(注:此例为近现代用法,成语意境相符) |
指日可待 | 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 | 明·郑琰《井蛙记》:“且将迁居之事,渐而图之,终期于成,未可知也,今也遁而不能行其意,是坐而待毙也,岂指日可待乎?” |
指腹为婚 | 双方家长将腹中胎儿结为婚姻。 | 《魏书·王宝兴传》:“尚书卢遐妻,崔浩女也,初宝兴母及遐妻俱孕,浩谓曰:‘汝等将来所生,皆我之自出,可指腹为亲。’” |
颐指气使 | 形容权贵们不靠言语,仅凭面部表情和气势就能指挥他人。 | 唐·元稹《追封李逊母崔氏博陵郡太君制》:“故司徒兼侍中上柱国赐大号文忠公赠太师谥曰宣懿李公之母曰博陵县太君崔氏……承训诫之严,有颐指气使之态。” |
十指连心 | 十个指头连着心,表示身体的每个小部分都跟心有不可分的关系,比喻亲人跟自身休戚相关。 | 《封神演义》第七回:“十指连心,可怜昏死在地。” |
发指眦裂 | 头发向上竖,眼睑全张开,形容非常愤怒。 | 《史记·项羽本纪》:“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
这些成语不仅富有文化韵味,而且通过简短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意义,它们既可用于文学创作中增强表达效果,也能在日常生活中帮助人们更准确地描绘情感和场景。
FAQs
Q1:如何正确使用“指鹿为马”这个成语? A1:“指鹿为马”通常用于形容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行为,使用时应注意语境,确保其符合你想要表达的意思,在揭露某人故意歪曲事实时,可以说“他这种做法简直是指鹿为马”。
Q2:“指日可待”和“指日可下”有什么区别? A2:“指日可待”强调的是某件事情即将实现或完成,带有积极的期待意味;而“指日可下”则多用于军事或竞争场合,表示不久就可以攻下或取得胜利,两者虽然都含有“指日”这一时间概念,但侧重点和用法有所不同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