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 满载而归
草船借箭”这一典故出自《三国演义》,是诸葛亮智慧与谋略的生动体现,在这个故事中,诸葛亮不仅展现了他对天文地理的深刻理解,还巧妙地利用了敌人的心理和自然环境,最终实现了“满载而归”的壮举,以下是对这一故事的详细解读:
时间节点 | 事件 | 关键细节 |
---|---|---|
第三天四更 | 诸葛亮邀请鲁肃上船 | 鲁肃不解其意,但选择陪伴 |
凌晨至五更 | 船队接近曹军水寨 | 船只头西尾东,擂鼓呐喊 |
日出雾散 | 船队满载而归 | 得箭十余万枝,挫败周瑜 |
草船借箭的背景与起因
在三国时期,赤壁之战前夕,蜀汉与东吴联盟对抗曹魏,由于战争消耗巨大,双方均面临箭矢匮乏的问题,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深知箭矢对于战争的重要性,周瑜却故意提出让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这显然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其背后隐藏着陷害诸葛亮的意图。
面对这一困境,诸葛亮并没有直接拒绝或抱怨,而是运用自己的智慧,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草船借箭,他准确地预测到未来几天会有大雾天气,并决定利用这一自然条件来实施计划。
智谋布局与实施过程
诸葛亮首先向鲁肃借来了二十只船,每船配置三十名军士,并要求船只全用青布为幔,各束草把千余个,分别竖在船的两舷,这些准备都是为了在夜间能够隐蔽自己,同时吸引敌人的注意。
在第三天夜里四更时分,诸葛亮秘密地将鲁肃请到船上,并告诉他要去取箭,两人乘船向北岸曹军大营进发,时至五更,船队已接近曹操的水寨,这时,诸葛亮命令士卒将船只头西尾东一字摆开,横于曹军寨前,并擂鼓呐喊,故意制造了一种击鼓进兵的声势。
曹操闻报后,果然担心重雾迷江,遭到埋伏,不敢轻易出战,他急调旱寨的弓箭手六千多人赶到江边,会同水军射手,共约一万多人,一齐向江中乱射,这些箭矢纷纷射在了草船上的草把和布幔之上。
成果显著与满载而归
经过一夜的“借箭”,诸葛亮成功地从曹操的军营中“借”得了十万余支箭矢,当日出雾散之时,诸葛亮才下令船队返回,他还命令所有士卒一齐高声大喊:“谢谢曹丞相赐箭!”当曹操得知实情时,诸葛亮的取箭船队已经离去20余里,曹军追之不及。
船队返营后,共得箭十几万枝,为时不过三天,这一智谋的成功实施,不仅解决了联军箭矢匮乏的问题,还大大增强了联军的战斗力,鲁肃目睹其事,极称诸葛亮为“神人”,诸葛亮也借此机会展示了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赢得了众人的尊敬和信任。
归纳全文与启示
“草船借箭”的故事是诸葛亮智谋与勇气的典范,他不仅巧妙地利用了敌人的心理弱点和自然环境,还通过精心的策划和准备,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这一典故不仅展示了诸葛亮的卓越才智,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该善于运用智慧和勇气,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FAQs
问: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哪个历史时期?
答: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具体是在赤壁之战前夕,当时,蜀汉与东吴联盟对抗曹魏,诸葛亮为了解决箭矢匮乏的问题,提出了草船借箭的计划。
问:诸葛亮为什么能够成功实施草船借箭的计划?
答:诸葛亮成功实施草船借箭的计划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他准确地预测了大雾天气,这是实施计划的关键;二是他了解敌人的心理,知道曹操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会采取保守的防御策略;三是他敢于冒险,亲自指挥这次行动,展现了非凡的勇气和决断力;他还得到了鲁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