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财经大学
财经大学坐落于六朝古都南京,是一所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鲜明财经特色的高等学府,自1956年创建以来,学校历经多次更名与发展,现已成为江苏省属重点建设大学,在经济管理类学科领域独树一帜。
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
时间节点 | 事件 |
---|---|
1956年 | 粮食部南京粮食学校创建 |
1981年 | 升格为南京粮食经济学院 |
1993年 | 更名为南京经济学院 |
2003年 | 经教育部批准,正式更名为南京财经大学 |
2011年 | 江苏省人民政府与国家粮食局签约共建 |
2021年 | 获批审核增列且需要加强建设的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
南京财经大学现拥有仙林、福建路和桥头3个校区,占地面积181.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0万平方米,学校设有22个教学院(部),48个普通本科专业,4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构建了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作为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B类建设高校,南财在2025年软科中国财经类大学排名中位列全国第10,省内第1,其应用经济学学科继续领跑江苏,位列全省第1,全国前7%。
学科建设与专业特色
南京财经大学以经济管理类学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学校现拥有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两大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在本科专业方面,有48个普通本科专业和4个中外合作办学本科专业,其中1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6个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025年,学校新增了“财政学+审计学”以及“资产评估+数字经济”两个双学士学位项目,旨在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新财经”人才,学校还与科大讯飞、特许会计师协会等知名企业和机构合作,推出了多个校企联培班,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科大讯飞班、会计学(与特许会计师协会联合培养)等,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和就业保障。
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
截至2024年6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300余人,其中正高级职称教师2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900余人,学校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以及多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和科技创新团队,在教学资源方面,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江苏省级教学成果奖8项,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8门,国家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为学生提供了高质量的教学资源。
科研实力与社会服务
南京财经大学在科研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学校现拥有“农业科学”、“经济学与商学”、“工程科学”等ESI国际学科排名全球前1%的学科,以及多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近年来,教师主持国家级纵向课题550余项,省部级以上纵向课题近700项,90余项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
学校还积极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围绕粮食安全、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开展深入研究,承担了多项国家粮食行业重大研究课题,出版了《中国粮食发展报告》《长三角粮食发展报告》等多部专题研究报告,学校还与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等百余家单位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为国家和地方理论创新和政策制定积极贡献力量。
校园文化与学生生活
南京财经大学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秉承“自谦、自信、务实、超越”的校训精神,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学校拥有丰富的学生社团和文化活动,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锻炼能力的平台。
在学生生活方面,学校拥有北苑、中苑、西苑三个公寓区,学生住宿条件较好,三室一厅的学生公寓条件在宁高校中属于上乘,学校还重视食堂餐饮工作,成立了“文明食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从基础设施、伙食质量、安全卫生等方面积极开展创建工作,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就餐环境。
招生与就业
南京财经大学面向全国31个省份招生,2025年计划招生4500余人,学校在江苏普通类本科批次设置了16个院校专业组,涵盖了拔尖特色组、双学士学位组、校企联培组等多个类型,以满足不同考生的需求,学校还实行了灵活的转专业政策,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
在就业方面,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率持续稳定在95%以上,就业层次逐年提高,毕业生职级水平和薪资水平总体较高,薪资增长较快,呈现出良好的职业发展态势,以2025届毕业生为例,近1400名本科毕业生升学深造,升学率超30%,超半数进入“双一流”或QS前100高校。
相关问答FAQs
问:南京财经大学的优势学科有哪些?
答:南京财经大学的优势学科主要集中在经济管理类领域,如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等,学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学、统计学等学科也具有较强的实力,位列全国排名前20%,在ESI国际学科排名中,学校的“农业科学”、“经济学与商学”、“工程科学”等学科进入全球前1%。
问:南京财经大学的转专业政策是怎样的?
答:南京财经大学实行了灵活的转专业政策,为学生提供了多次选择机会,学校在招生时设置了多个零调剂专业组,帮助考生精准狙击优势专业,开学时学校会有多个创新实验班的报名机会,面向新生进行二次选拔,学校实行“面向人人”的“零门槛”转专业政策,转出不设限,转入有条件,充分尊重学生的专业志向和爱好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