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程大学
滨工程大学,简称哈工程(HEU),是一所坐落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全国重点大学,该校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及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共建,是国家“双一流”、“211工程”以及“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的重点建设高校之一,同时也是“国防七子”成员,在国家“三海一核”(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领域扮演着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角色。
历史沿革与办学特色
时间节点 | 重要事件 |
---|---|
1953年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成立,陈赓大将为首任院长 |
1966年 | 改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退出部队序列 |
1970年 | 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 |
1978年 | 被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高等学校之一 |
1981年 | 获得硕博士学位授予权 |
1994年 | 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 |
2008年 | 划归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 |
2017年 | 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
2022年 | 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船舶与海洋工程”为双一流建设学科 |
哈工程以其鲜明的国防特色和工科优势著称,秉承“大工至善、大学至真”的校训精神,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扎实学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学校不仅在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独树一帜,还在核科学与技术、水声工程、自动化等多个学科方向上取得了显著成就。
学科建设与师资力量
截至2025年3月,哈工程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7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3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3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本科招生专业方面,共设有43个专业,涵盖了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等多个学科门类。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哈工程汇聚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截至2023年9月,学校有教职工2949人,其中专任教师1942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占比显著,教师队伍中包括院士7人(含双聘)、“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4人,以及各类国家级人才114人次,省部级人才120人次,这些优秀的教师资源为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科研实力与成果
哈工程在科研方面实力雄厚,承担了大量国家级科研项目,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学校在船海核领域保持着很强的技术储备,水下机器人、船舶减摇、船舶动力、组合导航、水声定位、水下探测、高性能船舶设计等技术居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地位,学校还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如数值水池虚拟实验系统等,为我国海洋高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哈工程在科研方面获得了多项国家级奖励,包括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学校还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与多家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校园文化与生活
哈工程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秉承哈军工的优良传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每年都会举办各种学术讲座、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还拥有完善的体育设施和丰富的体育赛事,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锻炼平台。
在生活方面,哈工程为学生提供了舒适的住宿环境和优质的餐饮服务,学生宿舍设施齐全,配备了空调、热水器等生活设施;食堂菜品丰富多样,满足了不同地域学生的口味需求,学校还设有图书馆、体育馆等公共设施,为学生的学习和娱乐提供了便利条件。
知名校友与社会影响
哈工程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其中不乏共和国的将军、部长、省长以及国防大中型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领军人物,这些优秀校友不仅为学校赢得了荣誉,也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哈工程还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参与公益事业和扶贫工作,学校多次组织师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学校还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等方式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FAQs
问: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双一流”建设学科是什么? 答: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双一流”建设学科是船舶与海洋工程,该学科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为我国的船舶工业和海洋开发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问: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如何? 答: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学校与众多知名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为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学校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得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保持在93%以上,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