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理工大学
理工大学,简称“南理工”,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是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由工信部、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以下是关于南京理工大学的详细介绍:
历史沿革
南京理工大学由创建于1953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分建而成,经历了炮兵工程学院、华东工程学院、华东工学院等发展阶段,1993年更名为南京理工大学。
学科建设
- 优势学科群: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兵器与装备、电子与信息、化工与材料三大优势学科群。
- 学科排名: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4个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领域全球排名前1%。
- 重点学科:现有国家重点学科9个,江苏省优势学科6个,江苏省重点学科9个,工信部重点学科7个,国防特色学科10个。
师资力量
- 规模与结构:学校具有教授任职资格整体审定权和博士生指导教师资格审批权,现有教职工3200余人,专任教师1900余人,教授、副教授1200余人。
- 高层次人才:两院院士16人,外国院士3人,“长江学者”18人,“万人计划”专家1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人,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其中召集人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4人,国家级、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江苏双创计划”“江苏特聘教授”等省部级以上人才计划300余人。
人才培养
- 培养理念:始终坚持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立足精英教育,培养基础宽厚,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和工程精英,造就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引领发展、具有国际视野的社会中坚。
- 培养成果:60多年来,累计为国家培养输送了18万余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其中13人当选两院院士,许多人成为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政府部门的领导和骨干,近十年来,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2项,其中特等奖4项、一等奖12项。
科研实力
- 科研平台:学校现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技术研究推广中心1个,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国家级质检中心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0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0个,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
- 科研成果:近十年来,学校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279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奖励19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7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
校园环境
校园北依紫金山,西临明城墙,占地3118亩,校内曲塘潋滟,佳木葱茏,碧草如茵,景色如画,与中山陵风景区浑然一体,是修身治学的理想园地,校舍建筑总面积11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40亿元,各类基础设施齐全,后勤服务系统完善,各类教学科研仪器设备16亿元;图书馆藏有中外文图书文献250余万册。
国际交流
学校大力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与俄罗斯鲍曼国立技术大学等100多所海外知名高校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学校建有国际联合实验室9个,获批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5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英国考文垂大学等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法国梅斯国立工程师学院共建中法工程师学院,与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合作建立格莱特纳米科技研究所,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与白俄罗斯戈梅利大学共建孔子学院。
社会服务
学校聚焦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成立江苏省军民融合研究院,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加快产学研合作步伐,设立了8个校外研究院,发挥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的作用,推动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废弃火炸药再利用、民用爆破、特种超细粉体制备、智能熔敷焊、机器人智能焊接、印鉴真伪自动鉴别系统等技术,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FAQs
问题1:南京理工大学是985还是211大学? 解答:南京理工大学是211大学,但不是985大学,它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
问题2:南京理工大学有哪些特色专业? 解答:南京理工大学的特色专业包括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兵器科学与技术等,这些专业在学科建设和科研实力上都有显著优势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