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齐华分数的意义评课,如何让抽象分数概念在课堂落地生根?
张齐华老师的《分数的意义》一课,作为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经典课例,始终以“深度建构”为核心,通过精准的问题设计、丰富的活动体验和严谨的逻辑推进,帮助学生从“分数的初步认识”迈向“分数的意义”的本质理解,整堂课不仅展现了教师对数学概念的深刻把握,更体现了对学生认知规律的精准洞察,堪称概念教学的典范。
情境导入:激活经验,引发认知冲突
课堂伊始,张齐华老师并未直接抛出“分数的意义”这一抽象概念,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分物体”的情境激活旧知,他提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多少?”学生迅速回答“1/2”,他追问:“如果把这个蛋糕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多少?”学生回答“1/4”,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拓展:“如果把这个蛋糕平均分给8个小朋友呢?”“1/8”,通过这一系列递进式提问,学生自然回顾了“分数的初步认识”中“平均分”“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等核心要素,教师话锋一转:“如果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1个小朋友,分得多少?”学生愣住了——有的说“1”,有的说“1/1”,教师抓住这一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思考:“1/1中的‘1’表示什么?这个分数和我们之前认识的分数有什么不同?”这一设计巧妙地打破了学生对“分数仅表示部分”的固有认知,为后续“分数是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的深化埋下伏笔。
概念建构:多元表征,促进意义理解
在概念建构环节,张齐华老师摒弃了“教师讲解定义、学生记忆定义”的传统模式,而是通过“多元表征”的策略,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逐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他首先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一个正方形、4个苹果、8只小鸡,让学生自主表示“1/4”,学生通过画图、圈画、描述等方式,从“一个物体的1/4”过渡到“一些物体的1/4”,有学生将4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1个苹果,用“1/4”表示;也有学生将8只小鸡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只小鸡,同样用“1/4”表示,教师追问:“为什么同样是1/4,表示的具体数量却不同?”这一关键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最终发现:1/4不仅可以表示“一个物体的1/4”,还可以表示“一些物体的1/4”,其本质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抽象,教师引入“单位‘1’”的概念,并通过表格对比强化理解:
表征方式 | 具体例子 | 单位“1”的含义 | 分数表示的意义 |
---|---|---|---|
一个物体 | 一个正方形的1/4 | 一个正方形 | 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1份 |
一些物体 | 4个苹果的1/4 | 4个苹果 | 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1份 |
一些物体 | 8只小鸡的1/4 | 8只小鸡 | 把8只小鸡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1份 |
通过表格,学生清晰地看到“单位‘1’”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一些物体”,而分数始终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分数的意义是什么?”学生自主总结出“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实现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的转变。
深化理解:辨析比较,澄清模糊认识
在学生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后,张齐华老师通过“辨析比较”环节,帮助学生澄清易混淆的概念,他出示两组分数:1/3和2/6,3/4和6/8,提问:“这两组分数大小相等吗?为什么?”学生通过画图、计算等方式验证后,发现1/3=2/6,3/4=6/8,教师追问:“既然分数大小相等,为什么分子分母却不同?”这一设计巧妙地将“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意义”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认识到“分数的大小取决于‘平均分成的份数’和‘表示的份数’之间的关系”,而非分子分母的具体数值,教师还通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与比的关系”等拓展内容,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体现“数学概念的多维关联”。
练习设计:分层递进,促进思维发展
练习环节,张齐华老师设计了“基础—提升—拓展”三个层次的练习,满足不同学生的认知需求,基础练习侧重巩固“单位‘1’”和“分数意义”的基本概念,如“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提升练习注重辨析比较,如“判断‘把10个苹果分成2份,每份是1/2’是否正确”;拓展练习则强调灵活应用,如“用分数表示生活中的现象,并说明单位‘1’是什么”,特别是“生活中的分数”环节,学生举例“全班人数的3/4是女生”“一袋米的2/5吃了”等,将数学概念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
教学特色:以生为本,彰显数学本质
张齐华老师的这堂课,最大的特色在于“以生为本”,他始终将学生置于课堂中央,通过“提问—探究—交流—的流程,让学生在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中主动建构知识,在“表示1/4”的活动中,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教师通过追问引导其深入思考;在“辨析分数大小”时,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验证交流,自主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师语言精准、板书清晰,通过“单位‘1’”“平均分”“部分与整体”等关键词的反复强调,帮助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整堂课没有华丽的表演,却充满了思维的张力,让学生在“跳一跳,够得着”的探究中体验数学的魅力。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张齐华老师在《分数的意义》一课中,为什么特别强调“单位‘1’”的概念?
解答: “单位‘1’”是理解分数意义的核心概念,张齐华老师强调“单位‘1’”,是因为它突破了学生对“分数仅表示一个物体的部分”的局限,帮助学生认识到“分数不仅可以表示一个物体的部分,还可以表示一些物体的部分”,通过明确“单位‘1’”的含义,学生才能准确理解分数的本质——“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将“4个苹果的1/4”与“1个苹果的1/4”进行比较,学生能清晰地看到“单位‘1’”不同,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从而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问题2:在《分数的意义》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区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解答: 张齐华老师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区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他提问:“3÷4表示什么?3/4表示什么?”学生通过讨论发现:3÷4表示“把3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是一个除法运算;而3/4既可以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3份”,也可以表示“3是4的几分之几”,教师进一步总结: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既可以表示运算结果(如3÷4=3/4),也可以表示一种关系(如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通过这样的辨析,学生能明确“分数”与“除法”的联系与区别,避免概念混淆。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