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除法故事里,如何用生活例子讲清除以一个数等于乘倒数?
分数除法是数学学习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不仅涉及到抽象的数字运算,更能在实际生活中找到许多生动的应用场景,通过故事的形式来理解分数除法,可以让这一知识点变得更加直观和易于掌握,让我们通过一个发生在校园里的故事,来探索分数除法的奥秘。
故事发生在一所小学的五年级(3)班,这天,数学老师王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任务——分组制作手工灯笼,她将全班48名学生平均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有6名学生,全班一共可以分成多少个小组呢?这是一个简单的除法问题,48÷6=8,所以全班可以分成8个小组,王老师接着说:“每个小组需要制作15个灯笼,而这些灯笼的材料需要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我们有120张彩纸,要平均分给每个小组,每个小组能分到多少张彩纸呢?”这个问题同样简单,120÷8=15,每个小组能分到15张彩纸。
王老师提出了一个与分数除法相关的问题,她说:“如果我们将彩纸的使用方式调整一下,现在要求每个小组用这些彩纸制作灯笼时,每个灯笼需要用掉1/4张彩纸,每个小组用分到的15张彩纸,一共能制作多少个灯笼呢?”这时,同学们开始思考,15张彩纸,每个灯笼用1/4张,那么能制作的灯笼数量就是15÷(1/4),如何计算这个除法呢?王老师引导大家回忆分数除法的法则:除以一个分数,等于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15÷(1/4)=15×4=60,也就是说,每个小组能制作60个灯笼。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王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表格,展示了灯笼数量与彩纸使用量之间的关系:
灯笼数量(个) | 每个灯笼用纸量(张) | 总用纸量(张) |
---|---|---|
1 | 1/4 | 1/4 |
2 | 1/4 | 2/4=1/2 |
3 | 1/4 | 3/4 |
4 | 1/4 | 4/4=1 |
60 | 1/4 | 60/4=15 |
从表格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每个灯笼用1/4张纸时,制作60个灯笼正好需要15张纸,这正是分数除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王老师又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假设现在我们只有12张彩纸,而且要求每个小组用这些彩纸制作灯笼,每个灯笼仍然需要1/4张彩纸,这些彩纸能支持多少个小组同时制作灯笼呢?”这个问题比之前复杂一些,我们需要计算12张彩纸能制作多少个灯笼:12÷(1/4)=12×4=48个灯笼,因为每个小组需要制作60个灯笼,所以能支持的小组数量是48÷60,这个结果是一个分数,48/60,可以约分为4/5,也就是说,这些彩纸只能支持4/5个小组的制作需求,王老师解释说,这里的“4/5个小组”并不是指实际有4/5个小组,而是指彩纸的量只能满足4/5个小组的需求,或者说,如果只有一个小组,那么彩纸只够它完成4/5的工作量。
通过这个生动的故事和表格,同学们逐渐理解了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分数除法不仅仅是数字之间的运算,更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它帮助我们理解在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如何根据每个单位的分配量来计算可以分配的单位数量,或者反过来,根据单位数量来计算所需的总量。
在实际生活中,类似的场景还有很多,在烹饪时,如果食谱上的配料分量是针对4人份的,而现在只有2人,如何调整配料用量?这就会用到分数除法,再比如,在分配资源时,如果每个单位需要分配1/3的资源,那么总量为10的资源可以分配给多少个单位?这些都是分数除法的应用实例。
通过故事化的学习,原本抽象的分数除法变得具体而有趣,同学们不仅掌握了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理解了其背后的数学原理和应用价值,这种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无处不在。
相关问答FAQs:
-
问:为什么分数除法要“颠倒相乘”? 答:分数除法“颠倒相乘”的规则可以通过实际意义来理解,计算4÷(1/2),相当于求“4里面包含多少个1/2”,因为1/2的倒数是2,所以4÷(1/2)=4×2=8,即4里面有8个1/2,这种“颠倒相乘”的方法是将除法转化为乘法,简化了计算过程,同时保证了结果的正确性,从数学原理上看,除以一个分数等于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这是分数运算的基本性质之一。
-
问:分数除法的结果一定是一个分数吗? 答:不一定,分数除法的结果可能是分数,也可能是整数,这取决于被除数和除数的大小关系。(3/4)÷(1/2)=(3/4)×2=3/2,结果是分数;而(4/5)÷(1/10)=(4/5)×10=8,结果是整数,当被除数能够被除数(或其倒数)整除时,结果就是整数;如果不能整除,结果就是分数,分数除法的结果可以是分数、整数,有时甚至是带分数,具体取决于运算的具体数值。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