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分数除法解决问题,关键步骤怎么掌握?
六年级数学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是学生从整数运算过渡到分数运算的重要知识点,也是后续学习复杂应用题的基础,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核心在于理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数量关系,通过列方程或直接列除法算式来求解,以下从解题思路、典型题型及解题方法、注意事项三个方面展开详细说明。
解题思路:找准单位“1”与等量关系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找准单位“1”,单位“1”是比较的标准,通常题目中会用“占”“是”“比”等词语提示。“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frac{3}{5})”,这里全班人数就是单位“1”,如果单位“1”未知,则需要设未知数(x),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等量关系的建立是关键,单位‘1’×分率=对应量”,当对应量已知、单位“1”未知时,可用除法或方程求解。
典型题型及解题方法
基本题型:求单位“1”的量
例题:六年级有女生45人,占全班人数的(\frac{3}{5}),全班有多少人?
分析:全班人数是单位“1”,未知,设为(x),根据“全班人数×(\frac{3}{5})=女生人数”,列方程(x \times \frac{3}{5} = 45),解得(x = 45 \div \frac{3}{5} = 75)(人)。
方法总结:已知对应量和分率,求单位“1”用除法,即“对应量÷分率=单位‘1’的量”。
复杂题型:连续分率或多个单位“1”
例题:一堆煤,第一次用去总量的(\frac{1}{3}),第二次用去剩余的(\frac{1}{2}),还剩10吨,这堆煤原有多少吨?
分析:此题涉及两个单位“1”,第一次的单位“1”是“总量”,第二次的单位“1”是“剩余量”,设总量为(x)吨,第一次用去(\frac{1}{3}x),剩余(x - \frac{1}{3}x = \frac{2}{3}x);第二次用去剩余的(\frac{1}{2}),即(\frac{1}{2} \times \frac{2}{3}x = \frac{1}{3}x),剩余(\frac{2}{3}x - \frac{1}{3}x = \frac{1}{3}x),根据“还剩10吨”,列方程(\frac{1}{3}x = 10),解得(x = 30)(吨)。
方法总结:当题目中出现多个单位“1”时,需逐步分析,或统一以最初单位“1”为标准表示各量。
比较题型:求分率差或倍数关系
例题:甲数是乙数的(\frac{4}{5}),乙数比甲数多几分之几?
分析:乙数是单位“1”,甲数是(\frac{4}{5}),乙数比甲数多(1 - \frac{4}{5} = \frac{1}{5}),求“多几分之几”时,是以甲数为标准,即“(\frac{1}{5} \div \frac{4}{5} = \frac{1}{4})”。
方法总结:比较类问题需明确“比谁多/少”,找准比较的标准单位“1”。
注意事项
- 区分乘除法:单位“1”已知用乘法,单位“1”未知用除法或方程。
- 线段图辅助:复杂题目可画线段图,直观表示单位“1”和对应量。
- 验算习惯:解得结果后,代入原题验证是否符合题意,上例中“全班75人,女生占(\frac{3}{5}),即(75 \times \frac{3}{5} = 45)人”,与题目一致。
常见问题解答(FAQs)
问题1: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中,什么情况下用方程,什么情况下直接列除法?
解答:当单位“1”未知时,既可以用方程(设单位“1})为(x),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也可以直接用除法(对应量÷分率=单位“1”的量),方程思路更直观,适合复杂关系;除法更快捷,适合基础题型,建议学生先掌握方程,再过渡到除法,以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
问题2:遇到“单位‘1’的量×(1±分率)”这样的结构,如何判断用乘法还是除法?
解答:这需要根据已知条件判断,单位‘1’的量”已知,求“对应量”,用乘法,全班75人,男生占(\frac{2}{5}),男生有多少人?”用(75 \times \frac{2}{5});对应量”已知,求“单位‘1’的量”,则用除法,男生30人,占全班人数的(\frac{2}{5}),全班有多少人?”用(30 \div \frac{2}{5}),核心是明确未知量是否为单位“1”。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冀ICP备2021017634号-12
冀公网安备130628020001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