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分数的应用二教案,如何解决生活中的百分数计算难题?
百分数的应用二教案主要围绕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展开,重点帮助学生理解“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问题,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培养数学应用意识,以下是详细教案内容: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理解“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意义,掌握这类问题的解题方法,能正确列式计算。
-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分析、合作探究,归纳解题步骤,提升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 重点:掌握“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问题的解题方法。
- 难点:理解“单位‘1’”的确定及百分率与具体数量的对应关系。
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例题卡片、练习题单
- 学生分组(4-6人一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5分钟)
情境:
学校图书馆原有图书1000册,今年新增图书200册。
提问:
- 新增图书是原有图书的百分之几?
- 原有图书比新增图书多百分之几?
(引导学生复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引出新课)
(二)探究新知,合作学习(20分钟)
例1:某工厂上月计划生产零件500个,实际比计划多生产了20%,实际生产了多少个?
分析:
- 关键句:“实际比计划多生产了20%”——“单位‘1’”是计划产量(500个)。
- 多生产的数量 = 计划产量 × 20% = 500 × 20% = 100(个)。
- 实际产量 = 计划产量 + 多生产的数量 = 500 + 100 = 600(个)。
列综合算式:
500 × (1 + 20%) = 500 × 1.2 = 600(个)
小组讨论:
- 如果改为“实际比计划少生产20%”,该如何计算?
- 总结方法:单位“1”×(1 ± 百分率)= 实际数量。
例2:某农场今年水稻产量为120吨,比去年增产了20%,去年产量是多少吨?
分析:
- 关键句:“比去年增产了20%”——“单位‘1’”是去年产量(未知)。
- 设去年产量为( x )吨,则今年产量为( x \times (1 + 20\%) = 1.2x )。
- 根据题意列方程:( 1.2x = 120 ),解得( x = 100 )(吨)。
对比两种方法:
- 算术法:120 ÷ (1 + 20%) = 100(吨)
- 方程法:设未知数,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
归纳解题步骤:
- 找单位“1”;
- 判断“多”或“少”,确定加减;
- 选择算术法或方程法求解。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15分钟)
基础练习(表格呈现):
| 单位“1” | 解算式 | 答案 |
|------|----------|--------|------|
| 男生30人,女生比男生少25%,女生多少人? | 男生人数 | 30 × (1 - 25%) | 22.5人 |
| 原价800元,现价提高10%,现价多少元? | 原价 | 800 × (1 + 10%) | 880元 |
拓展练习:
一件衣服先提价10%,再降价10%,现价与原价相比是否相等?为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单位“1”变化导致结果不同,原价×1.1×0.9=原价×0.99,现价低于原价。)
(四)课堂总结,梳理提升(5分钟)
- 学生分享本节课收获:
关键词:单位“1”、多(少)百分之几、解题步骤。
- 教师强调:
- 单位“1”已知用乘法,未知用除法或方程;
- 区分“增加百分之几”和“增加到百分之几”。
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应用二
1. 关键:找单位“1”
2. 方法:
- 单位“1” × (1 ± 百分率) = 实际数量
- 单位“1”未知:方程法或除法
3. 例子:
例1:500 × (1 + 20%) = 600(个)
例2:120 ÷ (1 + 20%) = 100(吨)
作业布置
- 基础题:课本P45 练习十一1-3题。
- 拓展题:调查家庭某月支出情况,计算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百分比,并提出优化建议。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如何快速判断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
解答:
- 单位“1”已知:题目中直接给出具体数量(如“计划生产500个”)。
- 单位“1”未知:题目中用“比……多(少)百分之几”描述,且所求数量与单位“1”相关(如“比去年增产20%,求去年产量”)。
技巧:单位“1”常在“比”“占”等字后面,若其后无具体数量,则为未知。
问题2:遇到“连续增减”的百分数问题,如何避免出错?
解答:
- 分步计算,明确每次变化的单位“1”。
- 示例:商品原价100元,先提价10%,再降价10%,现价?
第一步:提价后价格 = 100 × (1 + 10%) = 110元(单位“1”为原价);
第二步:降价后价格 = 110 × (1 - 10%) = 99元(单位“1”为提价后价格)。 - 关键:每次变化重新确定单位“1”,不能直接用原价连续计算。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冀ICP备2021017634号-12
冀公网安备130628020001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