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设计,如何突破单位‘1’未知的解题难点?
分数除法应用题是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在解题时常常存在“单位1”判断错误、数量关系混淆等问题,为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教师需通过情境化、结构化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解题方法,以下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五个方面展开详细说明。
教学目标设计
- 知识与技能:理解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解题方法,能正确列式计算并验算。
- 过程与方法:通过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经历“问题—探究—归纳”的学习过程,培养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意识,在合作探究中体验学习乐趣。
教学重难点
- 重点:掌握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步骤,明确“单位1”的判断方法。
- 难点:理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数量关系,正确确定除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创设生活情境:“妈妈买了一些苹果,吃了其中的2/5,正好吃了6个,妈妈原来买了多少个苹果?”引导学生思考:吃了6个是总量的2/5,总量是多少?引发认知冲突,自然引入课题。
(二)探究新知,构建模型
-
画线段图分析
- 引导学生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
- 画一条线段表示“苹果总量”,标为单位“1”;
- 将线段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2份表示“吃了的6个”。
- 提问:2份对应6个,1份对应多少个?5份(总量)对应多少个?
- 通过线段图直观展示:总量=6÷(2/5)。
- 引导学生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
-
抽象数量关系
- 总结数量关系式:
单位“1”的量=部分量÷部分量对应的分率 - 对比乘法应用题(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明确除法应用题是已知“部分量”和“分率”,求“单位1”。
- 总结数量关系式:
-
例题精讲与练习
- 例题:一条裤子75元,是一件上衣价格的3/5,上衣多少元?
引导学生先判断单位“1”(上衣价格),根据关系式列式:75÷(3/5)=125(元)。
- 分层练习:
| 题型 | 示例 | 解题关键 |
|------|------|----------|
| 基础题 | 小明看了一本书的1/4,共40页,全书多少页? | 确定“全书”为单位1 |
| 变式题 | 一桶油用去1/3,还剩20千克,这桶油原有多少千克? | 转化“用去1/3”对应“剩下2/3” |
| 拓展题 | 修一条路,已修全长的3/5,比未修多300米,全长多少米? | 比较已修与未修的分率差 |
- 例题:一条裤子75元,是一件上衣价格的3/5,上衣多少元?
(三)巩固应用,深化理解
- 小组合作:设计“超市促销”问题情境(如“一件商品降价1/5后售价160元,原价多少元?”),分组讨论并展示解题过程。
- 错例辨析:展示典型错误(如“6÷2/5=6×5/2”误算为“6×2/5”),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强调转化的准确性。
(四)课堂总结,回顾提升
引导学生梳理解题步骤:
- 找单位“1”;
- 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 列关系式并计算;
- 检验答语。
板书设计
分数除法应用题
例:妈妈买了苹果,吃了2/5是6个,原有多少个?
线段图:
单位“1” |——————|——————|——————|——————|——————|
↑(吃了2/5,对应6个)
关系式:单位“1”的量=部分量÷分率
=6÷(2/5)
=6×(5/2)
=15(个)
答:妈妈原来买了15个苹果。
教学反思
- 成功之处:通过线段图将抽象数量关系直观化,分层练习兼顾不同学生需求,小组合作提升参与度。
- 改进方向:增加“单位1”隐蔽的题目(如“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强化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引入生活实例(如食谱调配、行程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相关问答FAQs
Q1:学生如何快速判断分数除法应用题中的单位“1”?
A:可通过以下方法判断:
- 找题中表示“占”“是”“比”等关键词后面的量,如“苹果的2/5”中“苹果”为单位“1”;
- 若题中“比”字后接未知量(如“比原价少1/5”),则“原价”为单位“1”;
- 结合线段图,将“总量”或“标准量”标为单位“1”。
Q2:如何帮助学生避免“除数与分率混淆”的错误?
A:可采用“三步纠错法”:
- 意义关联:明确“除数是分率”,即“已知部分量求总量”时,用部分量除以分率;
- 对比练习:设计乘除对比题组(如“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求这个数”),强化数量关系差异;
- 验算习惯:引导学生将结果代入原题验证(如“15×2/5=6”是否与题意一致),培养逆向思维。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冀ICP备2021017634号-12
冀公网安备130628020001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