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再认识二教学设计如何突破分数意义理解难点?
分数的再认识二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特别是在“整体”与“部分”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分数的相对性、等值性及在具体情境中的应用,本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情境创设、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构建分数的深层认知,培养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理解分数的相对性,掌握分数等值的基本方法,能解决与分数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发展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分数的相对性,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 难点:在具体情境中灵活运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理解“整体不同,相同分数所表示的部分量不同”。
教学准备
- 教具:圆形、长方形纸片若干,多媒体课件,分数条模型。
- 学具:学生分组准备不同形状的纸片、彩笔、剪刀。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活旧知
-
复习引入:
- 提问:“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分数,谁能说说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表示的意义?”(学生回答:分子、分母,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 出示情境图:一个披萨平均分成4份,小明吃了1份,他吃了这个披萨的几分之几?(学生回答:1/4。)
-
设疑激趣:
- 如果另一个披萨平均分成8份,小红吃了2份,她吃了这个披萨的几分之几?(学生回答:2/8。)
- 提问:“1/4和2/8表示的量相同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发现:虽然分数形式不同,但可能表示相同的部分量,引出“分数的再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
分数的等值性
- 操作步骤:
- 学生分组,每组拿出两张相同的长方形纸片。
- 第一张纸片平均分成4份,涂色1份;第二张纸片平均分成8份,涂色2份。
- 比较两张纸片的涂色部分,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涂色部分大小相同,即1/4=2/8。)
- 总结规律:引导学生观察分子和分母的变化,发现“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即分数的基本性质。
- 操作步骤:
-
分数的相对性
- 情境问题:
- 小明有12颗糖,吃了1/4;小红有16颗糖,吃了1/4,谁吃的糖多?
- 学生计算:小明吃12×1/4=3颗,小红吃16×1/4=4颗,得出小红吃的多。
- 讨论:为什么相同分数1/4,表示的实际数量不同?(引导学生理解“整体”不同,相同分数所表示的部分量也不同。)
- 情境问题: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
基础练习:
- 填空:3/4=( )/8(分子分母同时乘2);6/9=2/( )(分子分母同时除以3)。
- 判断:1/2和2/4相等吗?为什么?(学生说明理由: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它们相等。)
-
拓展练习:
出示表格,让学生填写不同整体下相同分数表示的部分量:
| 整体数量 | 分数 | 表示的部分量 |
|---|---|---|
| 20个苹果 | 1/5 | 4个 |
| 30个橘子 | 1/5 | 6个 |
| 40本书 | 1/4 | 10本 |
- 提问:“从表格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总结:整体越大,相同分数表示的部分量越大。)
(四)课堂小结,回顾提升
- 师生共同总结:
- 分数的等值性: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
- 分数的相对性:整体不同,相同分数表示的部分量可能不同。
- 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分配物品、统计比例等。
作业布置
- 完成课本相关练习题,巩固分数的基本性质。
- 实践任务:用一张纸折出几个相等的分数(如1/2、2/4、3/6),并说明它们的关系。
FAQs
问题1: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相对性”?
解答:可通过具体情境对比,1/4块蛋糕”和“1/4块披萨”,学生直观感受整体大小不同导致部分量差异;再通过计算验证(如12颗糖的1/4是3颗,16颗糖的1/4是4颗),结合实物操作,强化“整体决定部分量”的认知。
问题2:分数的基本性质与等值分数有什么区别?
解答: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这是等值分数的理论依据;等值分数则是满足这一性质的具体分数形式,如1/2=2/4=3/6,它们表示相同的分数值但形式不同,教学时需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先发现等值现象,再抽象出基本性质。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冀ICP备2021017634号-12
冀公网安备130628020001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