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克20%质量分数的溶液,溶质质量是多少?
73克质量分数为20%的溶液配制及其应用分析在化学实验和工业生产中具有广泛意义,这类溶液的准确配制直接关系到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性,质量分数为20%意味着在100克溶液中含有20克溶质和80克溶剂,这一浓度常用于酸碱溶液、盐溶液或有机溶剂体系的配制,本文将从溶液配制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应用场景及误差分析等方面展开详细讨论,并辅以表格说明关键操作要点,最后通过FAQs解答常见疑问。
溶液配制的理论基础
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总质量的比值,计算公式为: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总质量)×100%,配制73克20%的溶液时,需先确定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根据定义,溶质质量=溶液总质量×质量分数=73克×20%=14.6克,溶剂质量=溶液总质量-溶质质量=73克-14.6克=58.4克,若溶剂为水,则需称取58.4克蒸馏水;若溶质为固体(如NaCl),需使用分析天平精确称量14.6克;若溶质为液体(如浓硫酸),则需通过密度换算体积后量取。
操作步骤与注意事项
-
仪器准备:需使用分析天平(精度0.001克)、量筒(根据溶剂体积选择合适规格)、烧杯、玻璃棒、药匙等,固体溶质需用称量纸或称量瓶称量,液体溶质用移液管或量筒量取,溶剂用量筒量取时需注意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水平。
-
溶质称量与溶解:
- 固体溶质:用分析天平准确称取14.6克,放入洁净烧杯中,加入适量溶剂(约30-40毫升)搅拌溶解,若溶解缓慢可适当加热(注意防止溶剂挥发)。
- 液体溶质:根据溶质密度计算体积(如浓硫酸密度1.84g/mL,体积=14.6克÷1.84g/mL≈7.93毫升),用移液管精确量取后沿烧杯壁缓慢加入溶剂中,并不断搅拌。
-
定容与混匀:将溶解后的溶液转移至容量瓶(若需精确配制)或直接在烧杯中定容,用玻璃棒引流时需防止溶液外溅,最后补充溶剂至总质量73克(需使用电子天平校准),搅拌均匀后转移至试剂瓶贴标签保存。
注意事项:
- 溶质具有腐蚀性(如强酸、强碱)时需佩戴防护手套和护目镜,在通风橱中操作。
- 易潮解或挥发的溶质需在称量过程中快速操作,避免吸潮或损失。
- 溶解过程中若放热剧烈,需冷却至室温后再定容,防止热胀冷缩导致浓度偏差。
误差分析与质量控制
溶液配制的误差主要来源于称量不准、体积测量偏差、溶质未完全溶解或溶剂挥发等,以下是常见误差对质量分数的影响及控制措施:
| 误差来源 | 对质量分数的影响 | 控制措施 |
|---|---|---|
| 天平未校准 | 溶质质量偏大或偏小 | 使用前校准天平,定期计量检定 |
| 溶剂量取读数误差 | 溶剂体积偏大导致浓度偏低 | 使用量程合适的量筒,视线保持水平 |
| 溶质溶解不完全 | 实际溶质质量减少,浓度偏低 | 搅拌至完全溶解,必要时加热或超声辅助 |
| 溶液转移损失 | 溶质总质量减少,浓度偏低 | 用少量溶剂洗涤烧杯和玻璃棒,并入溶液 |
通过严格控制操作步骤和使用校准合格的仪器,可将浓度误差控制在±1%以内,满足多数实验和工业生产需求。
应用场景
20%浓度的溶液在多个领域具有重要用途:
- 化学实验:作为标准溶液用于滴定分析,或作为反应试剂控制反应速率(如20%硫酸溶液用于催化某些有机反应)。
- 工业生产:电镀行业中20%的铬酸溶液用于金属表面处理;食品工业中20%的糖溶液用于果脯腌制。
- 医疗领域:20%的甘露醇注射液用于降低颅内压,需精确控制浓度以保证药效。
- 农业:20%的尿素溶液作为叶面肥,提供氮素营养促进作物生长。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配制20%的氢氧化钠溶液时,为何需用新鲜煮沸并冷却的蒸馏水?
解答:氢氧化钠易溶于水且溶解时放热,同时会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钠,导致溶液浓度降低且引入杂质,使用新鲜煮沸的蒸馏水可去除溶解的二氧化碳,冷却后配制可避免溶剂挥发和局部过热,确保溶液纯度和浓度准确。
问题2:如何验证所配制的73克20%溶液是否符合标准?
解答:可通过密度法或滴定法验证,密度法使用密度计测量溶液密度,与标准20%溶液的密度对比(如20%NaCl溶液密度约1.15g/mL);滴定法取部分溶液,用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滴定,根据消耗体积计算实际浓度,若误差超过允许范围(2%),需重新配制并查找误差原因。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冀ICP备2021017634号-12
冀公网安备130628020001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