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数学分数应用题解题思路怎么找?
,它不仅考察学生对分数基础知识的掌握,更考验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数应用题的类型多样,包括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以及较复杂的分数复合应用题等,掌握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分数的意义,找准单位“1”,并理清数量之间的关系。
要明确单位“1”的确定,在分数应用题中,单位“1”是比较的标准,通常题中会出现“占”“是”“比”等关键词,后面的量就是单位“1”。“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3/5”,这里全班人数就是单位“1”,如果单位“1”已知,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如果单位“1”未知,已知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除法或方程解答,这是分数应用题最基本的解题思路。
对于简单的分数应用题,解题步骤相对直接。“一本书有120页,小明看了全书的1/3,看了多少页?”这里单位“1”是“全书的页数”,即120页,求它的1/3是多少,用乘法:120×1/3=40(页),再如,“小明看了一本书的1/3,正好看了40页,这本书有多少页?”这里单位“1”是“这本书的页数”未知,已知它的1/3是40页,用除法:40÷1/3=120(页),这类题目只要找准单位“1”,明确乘除关系,就能正确解答。
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往往涉及多个量或多个分率,需要通过画线段图来帮助理解,线段图能直观地表示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找到解题的突破口。“修一条路,已经修了全长的2/5,还剩下800米未修,这条路全长多少米?”画一条线段表示全长的米数(单位“1”),修了全长的2/5,剩下的部分就是1-2/5=3/5,剩下的800米对应全长的3/5,所以全长是800÷(1-2/5)=800÷3/5=800×5/3=4000/3(米),通过线段图,可以清晰地看到剩余量与分率的对应关系。
在解决分数应用题时,还要注意单位“1”的统一,有些题目中会出现不同的单位“1”,需要通过转化,使它们统一到同一个单位“1”下。“甲数是乙数的3/4,乙数是丙数的2/3,甲数是丙数的几分之几?”这里乙数是甲数的单位“1”,丙数是乙数的单位“1”,需要将甲数与丙数直接比较,设丙数为“1”,则乙数是1×2/3=2/3,甲数是2/3×3/4=1/2,所以甲数是丙数的1/2,通过假设单位“1”为具体数量或“1”,可以解决连续单位“1”的问题。
分数应用题中还经常遇到工程问题、行程问题等复合题型,工程问题通常将工作总量看作“1”,根据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来解答。“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需要10天,乙队单独做需要15天,两队合作需要多少天?”甲队的工作效率是1/10,乙队的工作效率是1/15,合作的工作效率是1/10+1/15=1/6,所以需要的时间是1÷1/6=6(天),行程问题则结合了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用分数表示其中的量。
为了更好地掌握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可以通过对比练习、一题多解等方式提高解题能力。“一根绳子第一次用去全长的1/4,第二次用去余下的1/3,还剩下6米,这根绳子原长多少米?”可以设全长为“1”,第一次用去1/4,剩下3/4;第二次用去余下的1/3,即3/4×1/3=1/4,剩下3/4-1/4=1/2,对应6米,所以全长是6÷1/2=12(米),也可以用方程解,设全长为x米,列出方程x-1/4x-(x-1/4x)×1/3=6,解得x=12。
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包括:单位“1”找错导致乘除混淆;没有理解分数的意义,将分率与具体数量混淆;在复合应用题中,中间量处理不当等,审题时要仔细,找准关键句,明确单位“1”,并通过画图、验算等方式确保答案的正确性。
相关问答FAQs:
问:如何判断分数应用题是用乘法还是除法?
答:判断方法取决于单位“1”是否已知,如果单位“1”的量已知,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如果单位“1”的量未知,已知它的几分之几对应的量是多少,用除法或方程。“全班有40人,其中男生占3/5,男生有多少人?”单位“1”(全班人数)已知,用40×3/5;“男生有24人,占全班人数的3/5,全班有多少人?”单位“1”未知,用24÷3/5。
问:分数应用题中的“1”为什么重要?如何找准单位“1”?
答:单位“1”是分数应用题的比较标准,所有分率都是相对于单位“1”而言的,找准单位“1”是解题的关键,通常可以通过题中的关键词判断,如“占”“是”“比”“相当于”等词后面的量就是单位“1”。“女生人数比男生少1/4”,这里男生人数是单位“1”;“完成了计划的120%”,计划量是单位“1”,如果单位“1”找错,整个解题思路都会出错。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冀ICP备2021017634号-12
冀公网安备130628020001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