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资源 > 夜雨寄北 教案

夜雨寄北 教案

shiwaishuzidu2025年07月10日 02:20:07学习资源38

《夜雨寄北》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准确背诵、默写并理解《夜雨寄北》的内容及含义。
    • 掌握诗歌中“期”“巴山夜雨”等关键词的重复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想象和对比分析,体会诗歌的情感与意境。
    • 学习诗歌虚实相生的结构和对比手法,感受李商隐的写作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诗人对亲友的深切思念与孤寂情怀,理解“乐景衬哀情”的抒情方式。

    夜雨寄北 教案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难点
诗歌的情感内涵与意象分析。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诗歌回环往复的结构特点。
“巴山夜雨”的双重意义。

教学流程

(一)导入(5分钟)

  1. 情境创设:播放秋雨音效,提问学生:“雨声会勾起你什么样的情绪?”引导学生联想“雨”与“思念”的关联。
  2. 诗词联动:回顾王维《山居秋暝》、杜甫《春夜喜雨》等写雨的诗句,引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二)知人论世(3分钟)

  1. 作者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字义山、号玉谿生)、时代背景(晚唐衰颓)、爱情诗特点(缠绵悱恻)。
  2. 创作背景
    • 大中五年(851年),李商隐滞留巴蜀,妻子王氏病逝于长安,诗作可能是寄给友人或追忆亡妻。
    • 补充争议:“寄北”是寄给北方的亲友,还是特指妻子(《万首唐人绝句》题作《夜雨寄内》)?

(三)诵读与感知(10分钟)

  1. 初读正音
    •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 再读节奏:标注韵脚(“期”“池”“时”),感受七言绝句的韵律美。
  3. 范读与跟读:教师配乐示范,学生模仿朗读,读出惆怅与憧憬的对比语气。

(四)文本解析(20分钟)

  1. 逐句解读

    • “君问归期未有期”
      • 问答形式凸显矛盾(“问”与“未有期”对比),表现归期无定的苦闷。
      • 补充:古人书信常用“问归期”,如“家书抵万金”(杜甫),此处可能为虚写。
    • “巴山夜雨涨秋池”
      • 意象分析:“巴山”点地点,“夜雨”渲染孤寂,“秋池”暗示时间与心境(秋=悲凉)。
      • 联想:秋雨连绵→阻隔归途→思念泛滥(参考资料:巴蜀秋雨常引发诗人愁绪,如李白“蜀道难”)。
    • “何当共剪西窗烛”
      • “共剪烛”的细节:古人以剪烛芯为促膝长谈的象征(如李商隐《悼伤后赴东蜀辟》)。
      • “西窗”:可能指长安家中,与“巴山”形成空间对比。
    • “却话巴山夜雨时”
      • 双重时空:未来欢聚时回顾今夜,此刻的孤苦成为未来谈资,更显凄婉。
      • 金圣叹评:“解透此诗者,可语禅。”(引用评论增强深度)
  2. 艺术手法

    夜雨寄北 教案

    • 重复与回环:“期”字两次出现(问归期→无定期),“巴山夜雨”重复(实景→回忆),结构精巧。
    • 虚实结合:前两句写实(秋雨、孤寂),后两句写虚(想象团聚),形成强烈反差。
    • 乐景衬哀情:以“共剪烛”的温馨反衬当下的凄凉,类似“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

(五)拓展与对比(10分钟)

  1. 对比阅读: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对比。
    • 同:均写节日思亲,通过“想象他日”抒发情感。
    • 异:《夜雨寄北》更含蓄,用“夜雨”意象贯穿全诗;王维诗直抒胸臆(“遍插茱萸少一人”)。
  2. 文化链接
    • 巴蜀文化中的“雨”:川地多雨,李白、杜甫均有写巴山雨的诗篇,李商隐借此营造地域特色。
    • 唐代书信体诗:如白居易《问刘十九》,比较口语化与情感表达的直接性。

(六)课堂小结(5分钟)

  1. 情感脉络:孤寂(秋雨)→矛盾(归期)→慰藉(想象)→怅惘(回环)。
  2. 核心价值:李商隐以浅近语言写深沉情思,开创“以平常语入诗”的典范。

板书设计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矛盾)
巴山——夜雨涨秋池(孤寂)
何当——共剪西窗烛(憧憬)
却话——巴山夜雨时(回环)
艺术特色:重复回环、虚实相生、乐景衬哀

作业与延伸

  1. 基础作业:默写全诗,解释“却话”“何当”的含义。
  2. 拓展作业:仿写一首《夜雨寄北》风格的诗,要求包含“雨”和“烛”的意象。
  3. 探究任务:查阅李商隐其他爱情诗(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比较其抒情方式。

相关问题与解答

问题1:诗中“巴山夜雨”出现了两次,这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解答:第一次“巴山夜雨”是实写眼前之景,烘托孤寂氛围;第二次是虚写未来话题,形成时空回环,两次重复既强化了意象的感染力,又通过“夜雨”将现在与未来勾连,体现诗人对当下情感的珍视(雨夜的愁绪成为未来回忆的素材),结构精巧,情感绵长。

问题2:有人认为《夜雨寄北》是写给友人的,你赞同吗?请结合内容分析。
解答

夜雨寄北 教案

  • 支持“寄友”说:诗中未明确提及“妻子”,且李商隐与友人常有诗文往来,“共剪西窗烛”可理解为友人相聚。
  • 支持“寄内”说:情感更贴合夫妻语境(如“何当共剪”的亲密感),且南宋洪迈《万首唐人绝句》题作《夜雨寄内》。
  • 折中观点:无论对象是谁,诗中“君问归期”的牵挂与“共剪烛”的默契,均体现了深厚的情感,可泛指对亲密之人的思念,这正是李商隐诗歌“寄托深而措辞婉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shuzidu.com/xuexiziyuan/3612.html

分享给朋友:
返回列表

上一篇:1000米教案

下一篇:10的加减教案

“夜雨寄北 教案” 的相关文章

烈火英雄观后感

烈火英雄观后感

烈火英雄观后感 影片背景与主题 《烈火英雄》是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灾难英雄电影,以2010年“7·16大连输油管道爆炸事故”为原型,展现了消防员在特大火灾中舍生忘死、逆火而行的英勇事迹,影片通过极具冲击力的画面和细腻的情感刻画,展现了...

安全教育观后感

安全教育观后感

生命之盾,安全先行 在观看一系列安全教育资料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那些触目惊心的画面、沉痛的案例,如警钟在耳畔长鸣,时刻提醒着我们:安全无小事,关乎生死,系于须臾。 交通安全:文明出行,守护生命之路 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交通场景中...

观后感

观后感

《[影片名称]》观后感 影片整体印象 《[影片名称]》犹如一幅绚丽多彩且深邃厚重的画卷,在银幕上徐徐展开,给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从精心构建的剧情到细腻入微的人物刻画,从美轮美奂的场景布置到恰到好处的音效搭配,每一个环节都...

文献综述范文

文献综述范文

引言 文献综述是对特定领域内已有研究成果的系统梳理、综合分析与评价,旨在为新的研究提供背景、基础和方向指引,它犹如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的研究积累与当下及未来的学术探索,帮助研究者明晰研究现状,找准研究缺口,避免重复劳动,从而推动学科不断发...

报告的格式及范文

报告的格式及范文

报告格式说明 (一)封面 通常包含报告名称、撰写人或团队、提交日期等基本信息。 | 信息类别 | 具体内容 | |---|---| | 报告名称 | [具体报告主题名称] | | 撰写人/团队 | [姓名/团队名称] | |...

检讨书格式范文

检讨书格式范文

检讨书首部 (一)称呼 需明确检讨书是呈递给谁的,尊敬的[具体对象]”,顶格书写,以表示对阅读对象的尊重,让对方知晓这份检讨是专门针对其的。 (二)自我介绍 简要说明自己的身份信息,如“我是[姓名],来自[部门/班级]”,使对方能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