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生气的四字成语
汉语的丰富词汇中,描写生气的四字成语犹如一幅幅生动的表情画卷,将人们愤怒时的神情、状态描绘得淋漓尽致,以下这些成语,或从面容神态入手,或从行为动作刻画,亦或是从内心情绪展现,全方位地呈现了生气这一情绪的多样表现。
成语 | 释义 | 例句 |
---|---|---|
暴跳如雷 | 跳着脚喊叫,像打雷一样猛烈,形容大怒的样子。 | 《儒林外史》第六回:“严贡生越发恼得暴跳如雷。” |
大发雷霆 | 比喻大发脾气,高声斥责别人。 | 《初刻拍案惊奇》第十五卷:“陈秀才大发雷霆。” |
火冒三丈 | 形容怒气特别大。 | 《筹安会六君子传》:“章太炎以自己惨淡经营《民报》多年,一旦复刑,竟被摈斥,不由得火冒三丈。” |
怒发冲冠 | 愤怒得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了,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
怒不可遏 | 愤怒得难以抑制,形容十分愤怒。 | 《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七回:“贾大少爷正在自己动手掀王师爷的铺盖,被王师爷回来从门缝里瞧见了,顿时气愤填膺,怒不可遏。” |
勃然大怒 | 勃然:突然,突然变脸大发脾气。 | 他听到这个消息后,勃然大怒,摔门而去。 |
赫然而怒 | 形容大怒,火冒三丈的样子。 | 看到他如此无礼的行为,她赫然而怒,大声呵斥。 |
面红耳赤 | 脸和耳朵都红了,形容因羞愧、窘迫、激动或发怒而脸色涨红的样子。 | 两人为了一点小事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 |
七窍生烟 | 七窍:指两耳、两眼、两鼻孔和口,形容气愤至极;好像眼耳口鼻都要冒出火来。 | 《西游记》第七十八回:“忽闻此言,吓得三尺神散,七窍生烟。” |
气急败坏 | 上气不接下气,狼狈不堪,形容因愤怒或激动而慌张地说话、回答或喊叫。 | 《水浒传》第五回:“只见数个小喽罗气急败坏,走到山寨里叫道:‘苦也!苦也!’” |
怒火中烧 | 怒火在心中燃烧,形容极端愤怒。 | 宋·王迈《臞轩集》:“虚舟相触何心在,怒火虽炎一响空。” |
愤愤不平 | 愤愤:很生气的样子,心中不服,感到气愤。 | 晋·王隐《晋书·桓秘传》:“秘亦免官,居于宛陵,每愤愤有不平之色。” |
怒气冲冲 | 盛怒的样子。 |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十二回:“钱同秀一手将烟灯砸在地下,说道:‘好好,你们做了一路!’就怒气冲冲的出来上车。” |
雷霆之怒 | 雷霆:霹雳,象霹雳一样的盛怒,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 《三国志·吴志·陆逊传》:“今不忍小忿,而发雷霆之怒,违垂堂之戒,轻万乘之重,此臣之所惑也。” |
敢怒敢言 | 敢于愤怒,又敢于说出来。 |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一回:“那计氏虽也还敢怒敢言,当不起晁大舍也敢为敢做。” |
拂袖而去 | 拂袖:甩袖子,表示生气,一甩袖子就走了,形容因言语不合很生气。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王子敬数岁时,尝看诸门生樗蒲,见有胜负,因曰:‘南风不竞。’……子敬瞋目曰:‘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遂拂袖而去。” |
这些描写生气的四字成语,不仅展现了生气这一情绪的丰富层次,更反映了汉语在表达情感方面的精妙与细腻,它们如同一面面镜子,映照出人们在不同情境下的内心世界,让我们在感受语言魅力的同时,也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FAQs
如何区分“暴跳如雷”和“大发雷霆”?
- 暴跳如雷:侧重于形容人在愤怒时的动作表现,即跳着脚喊叫,强调肢体动作的激烈程度,给人一种较为直观的、情绪外放且极具冲击力的形象,他得知自己被骗后,暴跳如雷,在房间里来回踱步,大声叫嚷”。
- 大发雷霆:更侧重于描述人在大发脾气时的状态,不仅有愤怒的情绪,还包含高声斥责别人的意味,通常用于形容有一定权威或处于主导地位的人发泄愤怒,经理在会议上大发雷霆,严厉批评了那些工作失误的员工”。
“怒不可遏”和“怒火中烧”在使用上有何不同?
- 怒不可遏:强调愤怒的程度已经达到了难以抑制的地步,重点在于情绪的不受控制,常用于描述那种瞬间爆发、无法克制的愤怒状态,听到对方的辱骂,他顿时怒不可遏,冲上去就要理论”。
- 怒火中烧:着重体现愤怒的情绪在内心深处不断燃烧,更侧重于内心情绪的强烈程度,不一定有外在明显的爆发行为,他表面上强装镇定,实则怒火中烧,心中的不满如同一团烈火在熊熊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