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锤百炼成语
锤百炼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qiān chuí bǎi liàn,其核心含义包含两层意义:一是比喻对诗文等进行反复推敲、精心修改;二是形容经历多次艰苦斗争的磨炼与考验,该成语结构为联合式,含褒义色彩,常作谓语、定语、状语使用,既可用于描述人,也可用于文学创作的打磨过程。
成语出处
- 晋·刘琨《重赠卢谌》诗:“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诗中“百炼钢”原指经过反复锤打的钢铁,却最终化为柔软的绕指形态,这一矛盾转化暗喻了刘琨自身经历的磨难与壮志未酬的无奈。
- 宋·尤袤《全唐诗话》卷三:“百锻为字,千炼成句。”进一步强调了对文字的精心雕琢。
成语典故
刘琨是西晋时期中山魏昌人,出身贵族,怀有匡扶晋室的抱负,他担任并州刺史期间,多次与匈奴首领刘聪、石勒作战,坚守山西数十年,最终被幽州刺史段匹殚所杀,年仅四十八岁,在《重赠卢谌》一诗中,刘琨借“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意象,抒发了自己命运坎坷、功业未就的悲愤之情。
成语寓意
- 人生磨难:明初文学家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描述了自己幼年读书的艰辛经历,如借书抄录、寒冬求学等,他通过自身经历说明,历史上伟大人物的成就往往源于坎坷磨难的淬炼,正如“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的古训。
- 自然隐喻:古人观察到,参天大树在幼年时需经历风吹雨打,每一次磨难都促使根系更加发达,最终成长为栋梁之材,这一现象与“千锤百炼”的寓意相呼应,说明磨难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成语运用
- 清·赵翼《瓯北诗话》:“诗家好作奇句警语,必千锤百炼而后能成。”强调了诗歌创作中对语句的反复锤炼。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余乡张明经晴岚,除夕前自题门联曰:‘三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千锤百炼人。’”这里用“千锤百炼”来形容人的坚韧不拔。
- 秦牧《鹩哥的一语》:“语言艺术是多么讲究精炼;一句千锤百炼、寓意深远的话,就抵得许许多多不着边际的闲言赘语。”体现了对语言精炼的重视。
近反义词
- 近义词:精益求精、精雕细刻,都强调了对事物不断追求完美的态度。
- 反义词:粗制滥造,与千锤百炼形成鲜明对比,强调了缺乏精心制作和打磨的粗糙。
易错提示
- 读音:锤,不能读作“cuī”。
- 书写:炼,不能写作“练”,要注意与“捶”(用拳头或棒槌敲打)等形近字的区别。
项目 | 详情 |
---|---|
拼音 | qiān chuí bǎi liàn |
解释 | 比喻经历多次艰苦斗争的锻炼和考验,也指对文章和作品进行多次精心的修改 |
出处 | 晋·刘琨《重赠卢谌》诗、宋·尤袤《全唐诗话》卷三 |
用法 | 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
近义词 | 精益求精、精雕细刻 |
反义词 | 粗制滥造 |
易错点 | 锤(cuī),炼(练) |
FAQs
-
Q1:千锤百炼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哪些场景?
- A1:千锤百炼既可以用来形容人经历多次艰苦斗争的锻炼和考验,如“中国人民解放军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所向无敌的、英雄的人民军队”;也可以用来形容对文章和作品进行多次精心的修改,如“这首诗是他千锤百炼的佳作”。
-
Q2:如何区分千锤百炼中的“炼”和“练”?
- A2:“炼”在这里主要指的是烧炼、锻造的意思,强调通过高温和锤打使金属更加坚韧;而“练”则通常指练习、训练或经验多、纯熟等意思,在成语“千锤百炼”中,“炼”更侧重于对物质(如金属)或精神(如意志)的锤炼和提升,而“练”则更多用于描述技能或经验的积累,在书写和使用时要注意区分这两个字的不同含义和用法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