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落孙山成语
名落孙山”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解析:
基本信息
项目 | 详情 |
---|---|
拼音 | míng luò sūn shān |
释义 | 名字落在榜末孙山的后面,指考试或选拔没有录取,榜上无名。 |
出处 | 宋·范公偁《过庭录》:“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讬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
用法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 |
近义词 | 一败涂地、榜上无名、落花流水、铩羽而归、无功而返 |
反义词 | 名列前茅、首屈一指、金榜题名、高中榜首、独占鳌头 |
成语故事
在我国宋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孙山的才子,他为人不但幽默,而且很善于说笑话,所以附近的人就给他取了一个“滑稽才子”的绰号,有一次,他和一个同乡的儿子一同到京城,去参加举人的考试,放榜的时候,孙山的名字虽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数第一名,但依然是榜上有名,而那位和他一起去的同乡的儿子,却没有考上,不久,孙山先回到家里,同乡便来问他儿子有没有考取,孙山既不好意思直说,又不便隐瞒,就随口念出两句不成诗的诗句来:“解元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解元,就是我国科举制度所规定的举人第一名,而孙山在诗里所谓的“解元”,乃是泛指一般考取的举人,他这首诗全部的意思是说:“举人榜上的最后一名是我孙山,而令郎的名字却还在我孙山的后面。”从此,人们便根据这个故事,把投考学校或参加各种考试,没有被录取,叫做“名落孙山”。
语法与运用
“名落孙山”这个成语属于主谓式结构,在句子中可以充当谓语、定语和补语。“这次考试他准备不足,结果名落孙山。”“名落孙山的考生们纷纷下定决心,下次一定要努力备考。”它通常用于描述在考试、选拔等竞争中未能取得成功的情况,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表达对未取得预期结果的一种遗憾或失落。
文化内涵与启示
“名落孙山”这个成语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古代科举制度下,考试是许多人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能够金榜题名是众多学子的梦想,而“名落孙山”则意味着与这一梦想失之交臂,其中的失落和无奈可想而知,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它也反映了竞争的残酷性,在各种选拔和竞争中,只有少数人能够脱颖而出,大多数人可能会面临失败的结局,这个成语也给我们一种启示,那就是即使遭遇失败,也不能灰心丧气,而应该像那些“名落孙山”后依然努力奋斗的人一样,归纳经验教训,不断提升自己,争取在未来的机会中取得成功。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在现代语境中,“名落孙山”除了用于考试,还适用于哪些场景?
解答:除了考试,“名落孙山”还可用于各类选拔、竞赛或评优活动,例如职场晋升考核未通过、奖项评选未入围、体育比赛被淘汰等场景,均可用此成语形容未达到预期目标的结果。
问题2:“名落孙山”与“榜上无名”有何区别?
解答:“名落孙山”强调名字排在榜单末尾之后(如倒数第一上榜,他人连榜尾都未进),隐含“接近成功但未达线”的遗憾;而“榜上无名”仅指完全未上榜,不涉及排名顺序,前者更突出“惜败”,后者侧重“彻底落选”。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