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察秋毫成语
明察秋毫”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míng chá qiū háo,以下是关于这个成语的详细解析:
项目 | 详情 |
---|---|
拼音 | míng chá qiū háo |
解释 | “明察”意为看清,“秋毫”指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
出处 | 《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
示例 |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清·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
近义词 | 洞若观火、独具慧眼、洞烛其奸等 |
反义词 | 不见舆薪(与成语出处中的“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相对应,表示看不清整体或明显的事物) |
语法结构 | 动宾式 |
感情色彩 | 褒义 |
用法 | 作谓语、定语,用于形容人精明,能看清细小事物或洞察事理 |
成语故事
据《孟子·梁惠王上》记载,孟子来到齐国,齐宣王向他询问春秋时期齐桓公和晋文公称霸的事,孟子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大谈用道德统一天下的问题,齐宣王不解,问怎样的道德才能统一天下,孟子说,只要大王做事以让百姓安居乐业为前提,统一天下就没有什么可阻挡的。
齐宣王问自己能否让百姓安居乐业,孟子说能,并提到大王曾见有人牵牛去杀祭钟,便下令放牛,用羊代替,齐宣王承认此事,称自己是不忍心,孟子指出大王虽怜悯牛,却未见羊,百姓因此觉得他吝啬,齐宣王表示理解,但问这与仁德统天下有何关系。
孟子举例子说,若有人力量能举千斤却拿不起羽毛,视力能察秋毫却看不见一车柴草,大王会信吗?齐宣王不信,孟子说,大王对动物慈悲却对百姓不仁,是不愿意而非不能做到,孟子告诉齐宣王要用仁义统天下,体察民情,现在不是能不能干,而是愿不愿干。
成语寓意
“明察秋毫”不仅体现了孟子推行仁政的使命和高妙的论辩技巧,还揭示了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其寓意在于强调观察的细致与全面,提醒人们要关注细节、从小事做起,将抽象的管理内容具体化、数量化,最终达到“把小事做精,把细节作靓”的境界,成功者往往注重细节,古人云:“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只有重视并不断改进每个细节,才能走向成功。
成语辨析
“明察秋毫”与“洞若观火”都表示看问题清楚,但侧重点不同。“明察秋毫”强调观察的精细,能看清细微之处;“洞若观火”则强调对事物本质的透彻理解,且可用来形容事物本身明显,如“洞若观火的事实”,而“明察秋毫”没有这一用法。
FAQs
Q1:成语“明察秋毫”中的“秋毫”具体指什么?
A1:成语“明察秋毫”中的“秋毫”,指的是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这个成语原意就是形容人的目光敏锐到能够看清这些极其细微的毛发,后来引申为形容人能够洞察事理,观察入微。
Q2:在什么语境下可以使用“明察秋毫”这个成语?
A2:“明察秋毫”通常用于形容人精明能干,能够看清细小事物或洞察事理的语境中,它可以作为谓语或定语,用于赞美或描述那些观察力敏锐、能够洞察细节的人,在描述一位侦探破案时的高超洞察力,或者一位领导对团队细节的精准把握时,都可以使用“明察秋毫”这个成语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