讳疾忌医成语
讳疾忌医”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huì jí jì yī”,它的字面意思是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以下是关于这个成语的详细解析:
项目 | 详情 |
---|---|
拼音 | huì jí jì yī |
解释 | 讳:避忌;忌:怕,畏惧,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的缺点和错误。 |
出处 | 宋·周敦颐《周子通书·过》:“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 |
示例 | 患着浮肿,而讳疾忌医,但愿别人糊涂,误认他为肥胖。——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立此存照”》 |
用法 | 作主语、宾语、定语;比喻不认错 |
近义词 | 文过饰非、拒谏饰非、明知故犯 |
反义词 | 知错必改、闻过则喜、从善如流 |
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在诊视疾病中,已经应用了中医全面的诊断技术,即后来中医归纳的四诊法: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当时扁鹊称它们为望色、听声、写影和切脉,他精于望色,通过望色判断病证及其病程演变和预后,有一年扁鹊路过蔡国,蔡国国君蔡桓公听说过扁鹊的名声,于是打算召见扁鹊,扁鹊去见蔡桓公,在蔡桓公旁边立了一会儿便对蔡桓公说:“你有病了,现在病还在皮肤里,若不赶快医治,病情将会加重。”蔡桓公听了笑着说:“我没有病。”扁鹊走了以后,蔡桓公对人说:“这些医生就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来夸耀自己的本领。”十天以后,扁鹊又去见蔡桓公:“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如果不治,还会加重。”蔡桓公不理他,扁鹊走了以后,蔡桓公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再次见到蔡桓公:“您的病已经转到肠胃里去了,再不从速医治,就会更加严重了。”蔡桓公又不理他,扁鹊走了以后,蔡桓公仍旧很不高兴,再过了十天,扁鹊去见蔡桓公时,对他望了一望,回身就走,蔡桓公觉得很奇怪,于是派使者去问扁鹊,扁鹊对使者说:“病在皮肤的纹理间是烫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病在肌肤是针石可以治疗的;在肠胃是火剂可以治愈的;病若是到了骨髓里,那是司命所掌管的事了,我也没有办法了,我已经治不了他了。”五天以后,蔡桓公浑身疼痛,赶忙派人去请扁鹊,扁鹊却早已经逃到秦国,蔡桓公不久就死掉了。
寓意与启示
“讳疾忌医”这个成语告诉我们,要正视自己的问题和错误,勇于接受他人的批评和建议,及时改正,以免小错酿成大错,最终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就像身体有了疾病应该及时治疗一样,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也应该勇于面对自己的不足,积极寻求改进的方法,这样才能不断进步和成长,这个成语也提醒我们,不要因为害怕被批评或指责而掩盖自己的错误,因为这样只会让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相关问答FAQs
Q1:有哪些与“讳疾忌医”意思相近的成语?
A1:与“讳疾忌医”意思相近的成语有“文过饰非”、“拒谏饰非”、“明知故犯”等,这些成语都表示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或缺点,或者明明知道是错误的行为却仍然坚持去做。
Q2:在现实生活中,如何避免“讳疾忌医”的情况发生?
A2:在现实生活中,为了避免“讳疾忌医”的情况发生,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勇于正视自己的问题和错误,不要逃避或掩盖;二是要虚心接受他人的批评和建议,从中吸取教训并努力改正;三是要培养自我反省的习惯,定期审视自己的行为和决策是否恰当;四是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愿意倾听不同的声音和意见,以便更全面地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