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光同尘成语
和光同尘”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道德经》,其字面意思是“混合光彩,与尘俗相同”,比喻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处世态度,后也引申为随波逐流,该成语为联合式结构,作谓语、宾语、定语使用,含贬义色彩。
基本信息
| 拼 音 | hé guāng tóng chén | | 释 义 | “和、同”:混合。“和光”:混合各种光彩;“同尘”:与尘俗相同,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消极处世态度,也比喻同流合污 | | 出 处 | 《老子》第四章:“和其光,同其尘。” | | 近义词 | 浑俗和光、与世无争 | | 反义词 | 锋芒毕露 | | 语法功能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 感情色彩 | 中性成语 | | 成语结构 | 联合式成语 | | 成语正音 | 和,不能读作“hè”或“huó”。 | | 成语辨形 | 和,不能写作“合”。 |
哲学内涵
道家思想:和光同尘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核心理念,老子主张通过“挫锐解纷、和光同尘”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即收敛锋芒、化解矛盾、包容差异,最终实现“玄同”的至高境界。
成语典故
曾国藩与左宗棠的和解:曾国藩与左宗棠因性格差异多次产生矛盾,曾国藩在守丧期间被左宗棠公开批评“自私虚伪”,导致双方关系破裂,后来,曾国藩通过研读道家思想,领悟到“和光同尘”的智慧,主动拜访左宗棠,坦诚道歉并表达感激之情,左宗棠也放下成见,提出军事建议,最终两人和解,合作对抗太平天国。
文化影响
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司马彪《续汉书》:“平原王君公以明道深晓阴阳,怀德灭行,和光同尘,不为皎皎之操。《后汉书·张奂传》:“我前后仕进,十要银艾,不能和光同尘,为谗邪所忌,鲁迅《华盖集·并非闲话》:“自然,自己也明知道违了‘和光同尘’的古训了,但我就是这样,并不想以骑墙或阴柔来买人尊敬。
示例用法
休要欺三瞒四,我赵某不是与你和光同尘的,和光同尘,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
相关问答FAQs
Q1:和光同尘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
A1:和光同尘原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处世态度,但后来也引申为随波逐流,甚至同流合污,它通常被视为含贬义色彩的成语,但在某些语境下也可用作中性词。
Q2:和光同尘与哪些成语意思相近?
A2:和光同尘的近义词有浑俗和光、与世无争等,这些成语都表达了一种不显露自己、与世无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