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犹不及成语
过犹不及”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guò yóu bù jí,意思是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以下是关于这个成语的详细介绍:
成语来源与典故
“过犹不及”出自《论语·先进》,子贡问孔子:“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这里的“师”指的是子张,“商”指的是子夏,孔子认为子张做事过分,超过了礼的标准;而子夏又过于拘谨,常常达不到礼的要求,在孔子看来,做过了头和没有达到标准一样,都不符合中庸之道。
曾子的故事也与“过犹不及”相关,曾子是孔子的学生,他为人处世谨慎恭敬,有孝子的美名,一次,曾子和父亲在地里除草,不小心锄断了庄稼,父亲很生气,举起农具就敲打他的背,曾子被打倒在地,一时不省人事,过了许久才苏醒过来,他苏醒过来后不仅没有生气,反而高兴地站起来,对父亲说:“刚才我得罪了您老人家,您用力教训我是对的,请不要生我的气。”接着他回到房内,弹琴歌唱,想让父亲知道自己的身体健康无事,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认为曾子做得有些过分了,于是告诉学生说:“曾子如果来了,不要让他进来。”曾子自认为没有过错,派人来向孔子解释,孔子说:“你没有听说舜的故事吗,舜侍奉父亲瞽叟非常殷勤周到,父亲让舜做事,他很快就会到父亲身边来;但如果父亲想找机会杀死他,他就从来没让父亲找到过,父亲拿鞭子打他,他就忍受惩罚,但如果拿拐杖打他,他就逃走,所以瞽叟没有犯不守父亲本分的过错,舜也没有失去淳厚、美好的孝德,曾子不顾身体状况让父亲暴打,死也不躲避,假如自己死去,就把父亲陷于不义,与不孝相比,哪个重要呢,你不是天子的臣民吗,杀害天子的臣民是什么样的罪过呢。”曾子听到这话后说:“我犯了大罪啊!”于是到孔子那里去检讨过错。
含义解析
-
字面意思:过:过分;犹:像;不及:达不到,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
深层含义:这个成语强调了言行恰如其分的重要性,无论是做事还是为人处世,都要把握好一个度,既不能不足,也不能过度,要找到恰到好处的平衡点。
用法示例
-
语法属性: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
-
例句:据老夫看来:这是“~”,大约两耳过长,反觉没用(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四回);凡事都有个尺度,过犹不及是要不得的。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过为己甚、矫枉过正、过为已甚、纠枉过正、欲速不达、有过之而无不及。
-
反义词:恰到好处、恰如其分、有过之无不及、不疾不徐、适可而止、不偏不倚、物壮则老。
文化内涵与启示
“过犹不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思想,中庸之道主张在处理事情时要把握适度、平衡的原则,避免走向极端,这一思想对于人们在现代社会中的行为处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在工作中,我们既要努力追求目标,又不能过于急功近利,忽视团队合作和长期发展;在生活中,我们要关爱他人,但也不能过度干涉他人的自由和选择,只有把握好“度”,才能做到恰到好处,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与事业的成功。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出现过犹不及的现象?
回答:在追求目标过于急切、情绪过于激动或对某种观念过于执着时,容易出现过犹不及的现象,比如一些人为了追求快速减肥,采用过度节食等极端方法,结果损害了身体健康,这就是过犹不及的表现。
问题2:如何避免过犹不及的情况发生?
回答:首先要保持理性和冷静,在做事之前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制定合理的计划和目标,其次在行动过程中要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的行为,根据实际情况适时适度地进行改变,同时还要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