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小异成语
大同小异”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dà tóng xiǎo yì,意思是大体相同,略有差异,该成语最早出自战国时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的《庄子·天下》。
成语来源与典故
在《庄子·天下》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其大意是说,从大的方面看事物之间有共同点,但从小的方面看又存在差异,这被称为小同异;而万物都有完全相同和完全相异的方面,这是大同异,后人根据这一思想引申出了“大同小异”这个成语。
关于这个成语,还有一个与惠施相关的故事,惠施是战国时期宋国人,曾在魏国担任相国,他学识广博,能言善辩,对哲学很有研究,提出了“合同异”说,他认为世上万物都在不断变化,没有绝对静止的东西,也没有绝对的区分,比如太阳刚升到正中就偏斜,万物即起即灭,天和地一样低,山和泽一样平,从大的方面来看,事物之间没有多大区别,这就是小同异;而万物完全相同又完全相异,就是大同异,在他看来,大同中有小异,小同中有大异,反之亦然,惠施的这种观点具有朴素辩证法的因素,也为“大同小异”这个成语提供了深刻的哲学内涵。
成语用法与示例
“大同小异”属于联合式结构的成语,在句子中一般作谓语,常用于比较两个或多个事物的情况。
-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凝圆寺》:“惠生在乌场国二年,西胡风俗,大同小异,不能具录。”这句话是说惠生在乌场国待了两年,发现当地的西胡风俗和自己原来所了解的大体相同,只是有一些小的差异,所以就不再详细记录了。
- 明·郑文康《随身小宝序》:“病间无事,重写此册,题曰‘随身小宝’,与门人小子共之,较之旧抄,不无增添遗落,大同小异。”此处表示重新写的这本书和原来的旧抄本相比,大部分内容是一样的,只是有一些增添和遗漏的地方,也就是大同小异。
-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十四回:“说的是侯统领一个,其实如今做官的人,无非与侯统领大同小异罢了。”意思是说其他的官员和侯统领在很多方面都差不多,只是有一些小的差别。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一模一样、神肖酷似、相差无几、相去无几、不相上下、如出一辙、半斤八两、求同存异等,这些词语都表达了事物之间相似度高的意思,但在语义和使用场景上会有一些细微的差别,一模一样”强调完全相同,几乎没有差异;“求同存异”则更侧重于在寻找共同点的同时保留不同点,常用于处理人际关系或学术讨论等方面。
- 反义词:迥然不同、大相径庭、天壤之别、云泥之别、判若云泥、天差地别等,这些词语表示事物之间差异非常大,完全不同,迥然不同”形容差别很大,完全不一样;“天壤之别”则强调两者之间的差距如同天地之间的距离那么大。
成语辨析
“大同小异”与“同中有异”有一定的区别。“大同小异”通常意在强调“同”的一面,即先肯定事物之间的大部分相同之处,然后指出小部分的差异;而“同中有异”则更强调“异”的一面,着重突出在看似相同的事物中存在的不同点。
文化内涵与启示
“大同小异”这个成语体现了一种辩证的思维观念,它认识到事物之间既存在着共性,又有个性差异,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观念提醒我们,在看待问题时,要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看到它们的共同点,以便更好地进行分类和归纳;同时也不能忽视个体之间的差异,因为即使是微小的差异,也可能在某些情况下产生重要的影响,例如在学习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大家的学习目标和基本过程是大同小异的,老师在教学时,既要针对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求进行授课,又要关注个别学生的特殊差异,因材施教,又如在文化交流中,不同地区的文化可能有大同小异之处,我们可以通过交流和比较,发现各自的优势和特色,相互学习,共同促进文化的发展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