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巧若拙成语
巧若拙,这一古老而深邃的成语,源自先秦时期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老子》,在《老子》第四十五章中,有“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的论述,大巧若拙”意指真正聪明灵巧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上看,往往显得笨拙。
成语 | 拼音 | 释义 |
---|---|---|
大巧若拙 | dà qiǎo ruò zhuō | 真正聪明灵巧的人,表面上却显得笨拙 |
哲学内涵
-
辩证思维:老子通过“大巧若拙”揭示了事物表象与本质的矛盾统一,他主张“大成若缺”“大盈若冲”,认为完美需留有余地,过度追求圆满反而会导致失衡。
-
处世智慧:大巧若拙强调内敛与谦逊,反对锋芒毕露,这种智慧在现代社会同样适用,尤其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懂得隐藏实力、保持低调往往能避免冲突,赢得信任。
历史典故
-
高洋的隐忍:东魏丞相高欢次子高洋,面对长兄高澄的猜忌,故意表现出愚钝,甚至对妻子李氏的服饰珠宝也毫不争执,常称“这些东西还可以再去买,长兄既然需要,我们怎么能吝惜呢?”他每日闭门静坐,言语寡少,实则暗中锻炼心性与谋略。
-
什捷缅科的谦逊:苏联卫国战争期间,青年军事家什捷缅科面对老将铁木辛哥的轻视,以老实、尊重的态度回应挑衅,并表示愿意向其学习。
文化延伸
- 商海博弈:古代有位酒店商人,临终前将酒店交给两个儿子经营,大儿子智人聪明,小儿子木星老实,商人告诫他们:“商以德行,德以术胜。”即经商应重德行,术只能作为辅助,绝不能以术欺人。
“大巧若拙”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处世态度,它教导我们在追求成功的同时,要保持谦逊和内敛,避免过分张扬和炫耀,在现代社会中,这种态度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能够帮助我们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保持清醒和冷静,实现个人的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