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实就虚成语
实就虚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春秋·孙武的《孙子·虚实》,这个成语的拼音是bì shí jiù xū,实”指坚实的部分,“就”有趋向的意思,“虚”指空虚的部分。
成语来源与背景
- 出处:《孙子·虚实》中提到:“兵之形,避实而击虚。”这是该成语的直接来源,孙武是春秋末期的军事家,他的《孙子兵法》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中提到的许多战略思想至今仍被广泛应用。
- 历史背景:在古代战争中,避开敌人的主力部队,攻击其薄弱环节是一种常见的战术,这种策略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己方的损失,同时增加获胜的机会,晋楚在城濮交战时,晋文公就采用了避实就虚的作战方法,避免与楚军的中军主力决战,而是先攻击由陈、蔡两国军队组成的楚右军,一举取胜。
含义解析
- 原意:最初指的是在军事上避开敌人的主力部队,转而攻击其力量薄弱的地方,这是一种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有效战术。
- 引申义:后来,这个成语也被用来比喻在处理问题或谈论事情时回避关键或重要的部分,只触及表面或次要的问题,在讨论某些敏感话题时,人们可能会故意避实就虚,避免触及核心问题。
用法示例
- 军事领域:在现代战争中,避实就虚的原则依然适用,在对抗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军队时,可以选择攻击其后勤补给线或者通讯系统等相对脆弱的环节。
- 日常生活:当面对一个复杂的问题时,如果直接解决难度较大,可以尝试从侧面入手,先解决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逐步推进,这也是一种避实就虚的应用。
- 文学作品:鲁迅在其书信中曾写道:“但执笔之际,避实就虚,顾彼忌此,实在气闷。”这里表达了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对于某些敏感话题的回避态度。
近反义词
- 近义词:避重就轻、避难就易等,这些词语都表示避开困难或复杂的部分,选择相对容易处理的方面。
- 反义词:以卵击石、飞蛾投火等,则形容不顾自身条件限制,盲目地对抗强大对手的行为。
相关问答FAQs
-
Q: 避实就虚是否总是最好的策略? A: 并不是所有情况下都适用,虽然避实就虚可以帮助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但在某些情况下,正面迎接挑战并解决问题可能更为有效,具体采用哪种策略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
-
Q: 如何区分避实就虚与逃避责任? A: 避实就虚是一种策略性的选择,目的是为了更高效地达成目标;而逃避责任则是不愿承担应有的义务,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基于理性分析后做出的决定,后者往往是出于个人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