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面威风成语
面威风是一个极具表现力的汉语成语,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解析:
基础信息
项目 | 详情 |
---|---|
拼音 | bā miàn wēi fēng |
注音 | |
结构 | 主谓式 |
感情色彩 | 中性(根据语境可褒可贬) |
近义词 | 威风凛凛、气宇轩昂、英姿飒爽 |
反义词 | 无精打采、萎靡不振、卑躬屈膝 |
语义解析
“八面”指代全方位、各个方向,“威风”指令人敬畏的气势,成语字面意为“四面八方皆显威风”,形容人气场强大、仪态威严,具有震慑力,水浒传》中描写人物“远观八面威风敛”,即展现其超凡气度。
历史渊源
出处考据
该成语最早见于元代戏曲:
- 元·无名氏《马陵道》第一折:“可不道大将军八面威风。”
- 郑德辉《三战吕布》第三折:“托赖着真天子百灵相助,大将军八面威风。”
- 尚仲贤《单鞭夺槊》第四折:“圣天子百灵相助,大将军八面威风。”
典故演变
元末明初,朱元璋与徐达渡江时,船夫高唱“圣天子六龙护驾,大将军八面威风”,暗喻其帝王之相,朱元璋称帝后,寻访船夫并封赏,此事成为成语的活例证。
文化内涵与寓意
- 威慑力的象征:成语强调由内而外散发的权威感,如佛家“四威仪”需修行方能达成,体现“立威”与“扬威”的结合。
- 双刃剑属性:正面用来形容领袖气度(如《孽海花》赞将领“八面威风”),但也可用于批判骄横跋扈之徒。
- 历史映射:元代戏曲多用于颂扬武将,明代文学则扩展至官场描写,反映不同时代对“威风”的定义。
用法辨析
语法功能 | 例句 | 说明 |
---|---|---|
作谓语 | “他一出场便八面威风,众人皆退让。” | 直接描述人物状态 |
作定语 | “那位八面威风的将军策马而过。” | 修饰名词,增强画面感 |
易错点提示
- 误写为“八面威风”:正确写法无“风”字后缀。
- 语义混淆:与“威风凛凛”相比,“八面”强调全方位,后者侧重单一场景的气势。
- 适用对象:多用于形容人,而非抽象事物或具体物品。
经典用例
- 文学引用
- 《水浒传》第二三回:“近看千钧势未休,远观八面威风敛。”
- 《孽海花》第十二回:“年龄不到五十许,体态虽十分端丽,神情却八面威风。”
- 现代应用
形容阅兵式中将领的风采:“受阅部队整齐列阵,指挥官八面威风,彰显国威。”
相关问答FAQs
Q1:八面威风可以用于形容女性吗?
A1:可以,该成语无性别限制,如《孽海花》便以“八面威风”形容女性角色的气场,重点在于人物的气度而非性别。
Q2:如何区分“八面威风”和“威风凛凛”?
A2:“八面”强调全方位、持续性的威严(如领袖气质),而“凛凛”更突出瞬间的压迫感(如战场对峙),前者偏重仪态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