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分享发现 > 八仙过海成语

八仙过海成语

shiwaishuzidu2025年07月20日 12:37:51分享发现87

八仙过海”是一个流传广泛的汉语成语,源自中国民间传说,寓意着各自施展本领、各显神通,以下是关于这一成语的详细解析:

项目 详情
拼音 bā xiān guò hǎi
释义 相传八仙过海时不用舟船,各有一套法术,后比喻各自拿出本领或办法,互相竞赛。
出处 明·无名氏《八仙过海》第二折:“则俺这八仙过海神通大,方显这众圣归山道法强,端的万古名扬。”
主人公 八仙: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蓝采和、韩湘子、何仙姑、曹国舅、吕洞宾
近义词 各显其能、大显身手、神通广大
反义词 一筹莫展、束手无策、无能为力
语法结构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形容各人使出自己的本事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多用作褒义,有时也可用作反语表示讽刺
使用场景 常用于形容团队合作中每个成员发挥各自的特长,或形容个人能力出众,多才多艺

成语故事

相传,一次八仙在蓬莱阁上聚会饮酒,酒至酣时,铁拐李提议乘兴到海上一游,众仙齐声附和,并言定各凭道法渡海,不得乘舟,汉钟离率先把大芭蕉扇往海里一扔,坦胸露腹仰躺在扇子上,向远处漂去,何仙姑将荷花往水中一抛,顿时红光万道,仙姑伫立荷花之上,随波漂游,随后,吕洞宾、张果老、曹国舅、铁拐李、韩湘子、蓝采和也纷纷将各自宝物抛入水中,借助宝物大显神通,游向东海,这就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由来。

相关问答FAQs

问1:成语“八仙过海”中的八仙具体是哪八位?

答:八仙分别是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蓝采和、韩湘子、何仙姑、曹国舅和吕洞宾。

问2:成语“八仙过海”通常用于什么情境?

答:“八仙过海”通常用于形容团队合作中每个成员发挥各自的特长,共同完成任务;或形容个人能力出众,多才多艺。“在技术革新运动中,车间人人出主意,想办法,八仙过海,很快解决了生产中的几十项关键问题。”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shuzidu.com/fenxiangfaxian/6941.html

分享给朋友:

“八仙过海成语” 的相关文章

芝麻开花 节节高

芝麻开花 节节高

开花 —— 节节高,这句俗语形象地描绘了芝麻在生长过程中不断向上攀升、层层开花的景象,寓意着事物的发展如同芝麻开花一般,步步高升,越来越好,它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的生动描述,更蕴含了人们对生活、事业等各方面的美好期许和积极向往。芝麻的生长特性...

力什么神什么成语

力什么神什么成语

汉语成语中,“力什么神什么”的表达方式较为少见,但确实存在一些符合这一模式的成语,以下是对这类成语的详细解析: 成语 解释及出处 用法示例 力尽神危 形容力气用尽,神色危急,通常指体力或精力极度透支的状...

此地无银三百两打一成语

此地无银三百两打一成语

此地无银三百两”是一个源自民间故事的成语,它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试图掩盖事实却反而暴露真相的尴尬情景,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充满了智慧与幽默,同时也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成语来源与故事背景 “此地无银三百两”这一成语最早见于清代文学家吴趼人...

举重比赛打一成语

举重比赛打一成语

丰富多彩的谜语世界中,成语谜语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人,让我们一同走进“举重比赛打一成语”的谜题探索之旅。 序号 谜面 谜底 解析 1 举重比赛 斤斤计较 在举重比赛中,运动员需要根据自身的体重...

木匠带枷锁 自作自受

木匠带枷锁 自作自受

生活的舞台上,我们常常能见到一些颇具深意的歇后语,它们以简洁而巧妙的方式揭示着生活中的真理。“木匠带枷锁 —— 自作自受”,便是这样一句发人深省的俗语。 木匠带枷锁现象剖析 情境描述 具体表现 导致原因...

关公走麦城 骄必败

关公走麦城 骄必败

公走麦城——骄必败,这一歇后语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教训与人生哲理,它不仅仅是对三国时期关羽败走麦城这一历史事件的概括,更是对人性中骄傲自满情绪导致失败的深刻反思,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解析这一歇后语的含义、历史背景、现代启示以及相关FAQ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