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审计大学
审计大学,简称“南审”,坐落于风景秀丽的江苏省南京市,是一所独具特色且在审计领域具有深远影响力的高等院校。
历史沿革
-
起源与发展:南京审计大学的历史可追溯至1951年,其前身为1983年创建的南京财贸学院,1987年,学校更名为南京审计学院,202年南京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并入,进一步丰富了学校的学科资源与办学底蕴,2013年,学校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标志着其在高等教育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2015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正式更名为南京审计大学,开启了新的发展篇章,2021年,学校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需加强建设),2022年通过核查正式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同年入选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B类建设高校,实现了学校发展历程中的重大突破。
-
重要节点与事件:在发展过程中,学校经历了多个重要节点,如1990年12月,学校改为审计署直属高等院校,实行审计署、江苏省和南京市共同领导,以审计署为主的领导体制;1993年2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改建为本科院校;1998年11月,学校成立“ACCA(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培训中心”及“ACCA南京考试中心”;2000年2月,学校划转为江苏省教委直属高校;2005年6月,教育部批准南京审计学院金审学院转制为独立学院等,这些事件对学校的发展方向、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学科专业
-
学科设置:学校构建了以审计为品牌、经管法工文理等学科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拥有博士后流动站1个(统计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统计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工商管理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学)、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3个(审计、会计、金融、工商管理、国际商务、法律、应用统计、电子信息、税务、保险、国际中文教育、公共管理、工程管理),拥有江苏高校优势学科3个(工商管理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江苏省重点学科6个(统计学、理论经济学、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公共管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
专业设置:学校设有政府审计学院、会计学院等20个学院(教学部),中内审学院、中审学院、经济与金融研究院等5个特色研究院,设有本科专业38个,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1个,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项,江苏省“十二五”重点专业(类)5个,江苏高校品牌专业3个,江苏省特色专业5个,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等多个学科门类,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专业选择。
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200余名,正高职称200余名,具有博士学位760余名,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8个、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个,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5个,众多优秀的教师为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他们不仅在学术研究上成果丰硕,而且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为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教学成果
-
课程建设:建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4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虚拟教研室1个,这些优质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都具有显著优势,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发挥了重要作用。
-
人才培养:学校累计培养近7万名全日制毕业生,近半数从事审计及经济监督工作,根据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发布的历年《江苏省本科毕业就业情况调查报告》和《江苏省用人单位招聘情况调查报告》显示,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指数名列前茅;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逐年攀升,稳定在90%以上,这充分体现了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成效,也反映了社会对学校毕业生的高度认可。
科研实力
-
科研平台:学校建有“现代审计发展研究中心”“经济监督研究中心”“金融风险管理研究中心”“政府审计与区域治理法治化研究院”“江苏劳动法治研究基地”和“江苏科技金融体系创新研究基地”等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6个,“公共工程审计”“审计信息工程”“金融工程”和“江苏省审计大数据工程”等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江苏省现代智能审计一体化应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和“江苏省智慧工程审计工程研究中心”等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2个,这些科研平台为学校教师开展科研项目研究、学术交流与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为推动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做出了积极贡献。
-
科研成果:近五年来,学校主持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在内的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科基金项目219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6项,其中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教育部重大项目和国家自科重点项目、杰青、优青等高级别科研项目6项;参与了审计署重要政策和法律法规建设工作以及审计学科建设等重大理论课题的攻关;在American Economic Review、The Accounting Review、Journal of Econometrics、《经济研究》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772篇,在CSSCI/CSCD刊物发表论文近千篇,出版学术专著146部;获得包括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一等奖和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70余项,学校参与的审计数据采集国际标准(ISO/PC 295)成为ISO首个审计领域的国际标准,彰显了学校在科研领域的强大实力与国际影响力。
国际合作与交流
-
合作办学:学校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如与法国SKEMA商学院建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国际联合审计学院,与澳大利亚科廷大学建立会计学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通过合作办学,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化办学水平。
-
国际交流:学校作为审计署和教育部合作设立的“中国政府审计奖学金”项目承办单位,以及商务部“援外学历学位教育”项目承办单位,招收和培养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审计专业硕士研究生,高质量通过教育部来华留学质量认证,学校被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认证为中国唯一的“内部审计教育伙伴”(IAEP)合作级高校,与全球伙伴高校开展学生互换、教师互聘、学分互认、科研合作,学校还与世界审计组织、亚洲审计组织、联合国审计委员会、联合国内部监督事务厅、世界银行、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等国际行业组织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不断提升学校在国际审计领域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校园文化与特色
-
校训精神:学校践行“诚信、求是、笃学、致公”校训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求实态度、严谨治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在日常教学与管理中,将校训精神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各个环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书院制育人模式:学校设立润园、泽园、澄园、沁园书院,实行书院和学院“双院制”育人模式,书院作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通识教育、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场所,与学院的专业教育相互补充、协同育人,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书院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校园风光与设施
-
校区环境:南京审计大学拥有浦口、莫愁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20万平方米,校园内绿树成荫、景色宜人,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现代气息与文化底蕴,浦口校区位于南京市浦口区雨山西路86号,莫愁校区位于鼓楼区北圩路77号,两个校区均交通便利,周边配套设施齐全,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
教学设施:学校配备了先进的教学设施,以满足教学与科研的需求,拥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体育馆等教学场所,为学生提供了宽敞明亮的学习空间、丰富的图书资源、先进的实验设备和完善的体育设施,图书馆馆藏丰富,涵盖了各类学科书籍与文献资料,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科研探究提供了有力支持。
知名校友
学校培养了众多优秀校友,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母校赢得了荣誉,如汤沸、高远、顾漫、丁德明等,他们在审计、会计、金融等行业以及社会各界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了学校的骄傲与榜样,激励着在校学生努力学习、追求卓越。
相关问答FAQs
问1:南京审计大学的审计学专业有何特色? 答:南京审计大学的审计学专业是其王牌专业,具有以下显著特色:一是专业历史悠久,作为学校的核心专业,有着深厚的学科积淀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二是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批在审计领域造诣深厚的专家学者,他们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与指导;三是课程体系完善,涵盖了审计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信息技术等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专业能力;四是实践教学环节丰富,通过实习、实训、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审计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五是就业前景广阔,毕业生在审计机关、会计师事务所、企事业单位等领域具有较高的竞争力,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问2:南京审计大学的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对学生有哪些益处? 答:南京审计大学的国际交流合作项目为学生带来了诸多益处,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不同国家的文化、教育理念和学术思想,了解国际前沿的专业知识和行业动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竞争力,在国际合作项目中,学生可以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学生交流学习,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这些能力在未来的升学、就业中都具有很大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升学和就业机会,通过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学生有可能获得到国外知名高校深造的机会,或者进入国际知名企业工作,拓宽了自己的发展空间,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经历,使学生在大学期间能够体验到不同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