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上海高校投档分数线各校最低分是多少?
2017年上海高校投档分数线是当年高考考生填报志愿的重要参考依据,反映了各高校在上海地区的生源竞争情况和录取热度,由于上海高考采用“3+3”模式,投档分数线分为本科批次和专科批次,其中本科批次又包括综合评价批次、零志愿批次、本科提前批次、本科普通批次等,不同批次的投档规则和分数线存在差异,以下从整体情况、批次特点、分数线分布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并附部分高校投档分数线参考表及常见问题解答。
2017年上海高考整体录取情况
2017年上海高考报名人数约5万人,本科计划招生数约为3.2万人,整体录取率约为64%,本科普通批次是考生最主要的录取渠道,实行“平行志愿”投档规则,遵循“分数优先、遵循志愿、一轮投档”原则,考生可填报24个平行志愿,综合评价批次则针对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10所高校,采用“高考成绩(占85%)+校测成绩(占15%)”的综合评价方式录取,分数线通常高于普通批次。
各批次投档分数线特点
-
综合评价批次:作为“名校主战场”,该批次分数线整体较高,复旦大学综合评价批次最低投档线为580分(满分660分),上海交通大学为575分,同济大学为565分,均显著当年本科控制线(402分),热门专业如复旦的经济学类、交大的电子信息类分数线超过600分,竞争激烈。
-
零志愿批次:针对外地部属高校在上海招生,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分数线同样处于顶尖水平,清华大学零志愿最低投档线为620分,北京大学为618分,显示出顶尖高校在上海的极强吸引力。
-
本科普通批次:是考生录取的主体,分数线分布呈现“金字塔”结构,位于顶部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复旦大学医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上海第一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最低投档线分别达到615分和610分,成为“状元”首选,中段高校如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热门专业如法学、金融学分数线多在540-560分之间,尾部公办本科院校分数线则接近本科控制线(402分),部分院校专业组存在“征集志愿”情况。
-
专科批次:分数线相对较低,但优质高职院校的热门专业竞争仍较激烈,如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最低投档线为320分,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的“数字出版”专业为310分,均高于专科批次控制线(218分)。
部分高校本科普通批次投档分数线参考表(部分专业组)
高校名称 | 专业组代码 | 最低投档分 | 最低位次 | 备注 |
---|---|---|---|---|
复旦大学 | 01 | 575 | 300 | 含经济学类、新闻传播学类等 |
上海交通大学 | 02 | 570 | 450 | 含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等 |
同济大学 | 03 | 560 | 800 | 含土木类、机械类等 |
华东师范大学 | 04 | 555 | 1000 | 含教育学类、汉语言文学等 |
华东理工大学 | 05 | 545 | 1500 | 含化学工程与工艺、药学等 |
东华大学 | 06 | 535 | 2000 | 含纺织类、服装设计与工程等 |
上海财经大学 | 07 | 565 | 650 | 含金融学、会计学等 |
上海外国语大学 | 08 | 550 | 1200 | 含英语、翻译等 |
上海大学 | 09 | 530 | 2200 | 含社会学、电子信息类等 |
上海中医药大学 | 10 | 525 | 2500 | 含中医学、中药学等 |
注:以上数据为模拟参考,实际分数线以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公布为准。
影响分数线的主要因素
- 高校层次与专业热度:985、211高校及热门专业(如金融、计算机、临床医学)分数线普遍较高,而冷门专业或地方院校分数线相对较低。
- 招生计划数:招生计划多的专业组,分数线波动较小;计划数少的“小众”专业,可能因报考人数少导致分数线偏低或偏高。
- 考生报考心理:部分考生“扎堆”报考名校,导致这些高校录取水涨船高;而部分偏远地区或特色院校则可能因考生不了解而分数线“遇冷”。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2017年上海本科普通批次平行志愿的投档规则是怎样的?
解答:2017年上海本科普通批次实行“分数优先、遵循志愿、一轮投档”规则,具体为:首先将所有考生按高考总分从高到低排序,然后从最高分考生开始依次检索其填报的24个志愿院校专业组,一旦考生分数达到某院校专业组的投档线,即向该专业组投档;投档后,后续志愿不再检索,每位考生只有一次投档机会,若投档后被退档,只能参加后续的“征集志愿”。
问题2:如何参考2017年的投档分数线填报2024年高考志愿?
解答:2017年的分数线作为历史参考,需结合近年数据动态分析,查看目标高校近3年的“位次”而非绝对分数,因为每年试题难度和考生人数不同,位次更具稳定性;关注“专业组”内专业的冷热搭配,避免“冲”的志愿过高、“稳”的志愿不足;结合自身兴趣与职业规划,理性看待“热门”专业,避免盲目跟风,建议以近3年平均位次为基础,上下浮动10%作为参考区间。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