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分母分数相加减教案,如何突破通分难点让学生轻松掌握?
,学生在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需要通过通分将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从而进行计算,这一知识点不仅考验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还涉及通分、约分等技能的综合运用,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运算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以下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方面展开详细说明。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经历“化异为同”的转化过程,体验数学转化的思想方法。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细致的计算习惯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 重点: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通分和计算。
- 难点:理解通分的必要性,灵活运用最小公倍数进行通分,以及计算结果的约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 复习旧知
出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算式:$\frac{1}{5} + \frac{2}{5}$、$\frac{3}{4} - \frac{1}{4}$,指名学生计算并说明算理(分母相同,分子直接相加减)。 - 创设情境
展示生活场景:小明喝了一杯水的$\frac{1}{2}$,小红喝了同一杯水的$\frac{1}{3}$,两人一共喝了这杯水的几分之几?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frac{1}{2} + \frac{1}{3}$,提问:“分母不同,能直接相加吗?为什么?”引发认知冲突,自然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理解算理
- 动手操作,直观感知
- 让学生用圆形纸片分别表示$\frac{1}{2}$和$\frac{1}{3}$,尝试通过折纸找出两个分数的“相同份数”。
- 引导学生发现:将圆片平均分成6份(2和3的最小公倍数),$\frac{1}{2}$变成$\frac{3}{6}$,$\frac{1}{3}$变成$\frac{2}{6}$,此时分母相同,可以直接相加:$\frac{3}{6} + \frac{2}{6} = \frac{5}{6}$。
- 抽象概括,总结方法
- 结合操作过程,引导学生归纳: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要先通分(将分母化成相同),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
- 强调:通分时一般用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三)例题讲解,规范步骤
例1:计算$\frac{2}{3} + \frac{5}{6}$
步骤:
- 通分:3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6,$\frac{2}{3} = \frac{2 \times 2}{3 \times 2} = \frac{4}{6}$。
- 计算:$\frac{4}{6} + \frac{5}{6} = \frac{9}{6}$。
- 约分:$\frac{9}{6} = \frac{3}{2}$(或写成$1\frac{1}{2}$)。
例2:计算$\frac{5}{8} - \frac{1}{6}$
步骤:
- 通分:8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24,$\frac{5}{8} = \frac{5 \times 3}{8 \times 3} = \frac{15}{24}$,$\frac{1}{6} = \frac{1 \times 4}{6 \times 4} = \frac{4}{24}$。
- 计算:$\frac{15}{24} - \frac{4}{24} = \frac{11}{24}$(结果已是最简分数)。
易错点提醒:
- 通分时,分子分母要同时乘相同的数(非0)。
- 计算后要检查是否需要约分(如$\frac{9}{6}$需约分,$\frac{11}{24}$无需约分)。
(四)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
基础练习(直接通分计算):
- $\frac{1}{4} + \frac{2}{3}$ = $\frac{3}{12} + \frac{8}{12} = \frac{11}{12}$
- $\frac{3}{5} - \frac{1}{10}$ = $\frac{6}{10} - \frac{1}{10} = \frac{5}{10} = \frac{1}{2}$
-
提升练习(解决实际问题):
一根绳子长$\frac{4}{5}$米,第一次用去$\frac{1}{3}$米,第二次用去$\frac{1}{4}$米,两次一共用去多少米?
列式:$\frac{1}{3} + \frac{1}{4} = \frac{4}{12} + \frac{3}{12} = \frac{7}{12}$(米)。 -
拓展练习(简便运算):
$\frac{1}{2} + \frac{1}{4} + \frac{1}{8}$(引导学生逐步通分计算)。
(五)课堂小结,梳理方法
师生共同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步骤:
- 通分:找出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将异分母化为同分母。
- 计算: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 约分:结果化为最简分数(假分数可化为带分数)。
教学反思
- 成功之处:通过操作活动和实例探究,学生较好地理解了“通分”的必要性,能按照步骤正确计算。
- 改进方向:部分学生对最小公倍数的求解不够熟练,需加强通分前的专项训练;可增加分层练习,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为什么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
解答:因为分数的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分子表示取的份数,分母不同时,每一份的大小不同(如$\frac{1}{2}$的“1份”大于$\frac{1}{3}$的“1份”),无法直接相加减,只有将分母化成相同(即每一份的大小相同),才能直接计算分子。
问题2:通分时如何快速找到最小公倍数?
解答:常用的方法有:
- 列举法:分别列出两个数的倍数,找出最小的公共倍数(如6的倍数:6,12,18…;8的倍数:8,16,24…,最小公倍数是24)。
- 短除法:用短除形式分解质因数,将所有质因数相乘(如6=2×3,8=2×2×2,最小公倍数=2×2×2×3=24)。
- 特殊情况:如果两个数是倍数关系(如3和6),最小公倍数是较大的数;如果互质(如2和3),最小公倍数是两数相乘。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冀ICP备2021017634号-12
冀公网安备130628020001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