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日出教案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正确读写和理解本课的生字词,如“清、晴、睛、情”等易混淆字,以及“扩大、范围、努力、一刹那”等重点词语。
-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描写日出景象的优美段落。
- 学习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如作者在文中从天空颜色变化、太阳形状变化等方面描写海上日出的过程。
-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海上日出景色的赞美之情,感受文字背后的画面美。
-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对比巴金笔下的海上日出与其他描写日出的文段,深入理解本文独特的写作手法和观察视角。
- 借助多媒体资源(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增强学习兴趣,提升观察力与想象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让学生感受到海上日出的壮丽之美,培养审美情趣。
- 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以及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敏锐感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自然现象,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描写海上日出的顺序和特点,如太阳升起前、升起时、升起后天空和太阳的变化。
- 体会作者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和生动准确的词语来描绘日出景象的妙处,如“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体会“负着”“慢慢儿”“一纵一纵”“使劲儿”等词语的表达效果。
- 教学难点
- 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情感,将文字描述转化为内心的画面感和情感共鸣,理解这种情感不仅仅是对景色的喜爱,更是一种对自然力量的赞叹。
- 学习作者在平凡事物中发掘美、展现美的写作能力,让学生能够借鉴这种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描写其他自然景观或日常景象。
教学方法
- 讲授法: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重点语句,传授写作背景知识和观察事物的方法等基础知识。
- 朗读法:安排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朗读、指名朗读、配乐朗读等,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韵律美和节奏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 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例如讨论作者的观察顺序、修辞手法的作用、不同时段日出景象的特点等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展示海上日出的图片、视频,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课文所描述的场景中,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直观性。
- 对比阅读法:引入其他描写日出的文段,与本文进行对比阅读,引导学生分析异同,从而更好地理解本文的独特之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3 分钟)
- 播放一段海上日出的视频短片,视频结束后提问学生:“同学们,刚刚我们看到的画面美不美?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自然现象吗?”引导学生回答出“海上日出”。
- 接着提问:“那你们有没有亲眼见过海上日出呢?我们就跟着著名作家巴金一起去欣赏海上日出的美景。”从而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7 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朗读姿势和读音错误。
- 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 利用多媒体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正音后全班齐读。
- 重点讲解易混淆的字,如“清、晴、睛、情”,可以采用组词的方式帮助学生区分,如“清澈”“晴朗”“眼睛”“心情”等。
- 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扩大”可以通过动作演示来理解,“范围”结合生活实例(如操场的范围、校园的范围等)来解释。
-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海上日出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引导学生概括出课文主要写了海上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景象。
(三)精读课文,品味赏析(20 分钟)
- 学习第一自然段
-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提问:“作者说‘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这里的‘常常’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看日出的执着和喜爱,为下文的描写做铺垫。
- 追问:“作者看日出选择了哪里?为什么选择海上?”让学生了解海上视野开阔,便于观察日出的全过程,也为理解下文日出景象的独特性埋下伏笔。
- 学习第二至第四自然段(日出前、日出时)
- 日出前
- 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画出描写天空颜色变化的语句,如“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
- 提问:“从这些语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天空颜色变化的迅速和美丽,感受日出前的宁静与期待。
- 让学生模仿作者的句式,用“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描述一下天空颜色的变化,进行语言训练。
- 日出时
- 指名朗读第三、四自然段,要求读出太阳升起时的变化过程和壮观景象。
- 小组合作探究:作者在描写太阳升起时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找出比喻句“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拟人句“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 讨论交流后归纳:比喻句将太阳升起的缓慢和艰难形象地表现出来,拟人句则赋予太阳以人的生命力,使日出的景象更加生动鲜活,让读者更能体会到作者对这一景象的喜爱和赞叹。
-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太阳形状、颜色、光芒变化的描写,如“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太阳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提问:“从这些描写中你能想象出怎样的画面?”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画面,感受日出的动态美。
-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段,读出太阳升起时的气势和壮观,可采用配乐朗读的方式,增强朗读效果。
- 日出前
- 学习第五自然段(日出后)
- 齐读第五自然段,思考:“日出后的天空和海面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如“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 提问:“从这些描写中你能体会到什么?”让学生体会日出后光芒的强烈和整个画面的壮丽辉煌,以及作者那种被美景震撼的心情。
(四)归纳全文,拓展延伸(10 分钟)
- 归纳全文
-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归纳海上日出的整个过程以及作者的描写顺序和方法,提问:“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海上日出的?你从中学到了什么观察方法?”让学生明确按照时间顺序,从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三个方面进行描写,并且要抓住事物的变化特点进行观察。
- 再次强调作者在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和生动词语来描绘景象的妙处,让学生明白这样写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 拓展延伸
- 展示其他描写日出的文学作品或图片,如王维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刘白羽的《日出》片段等,让学生对比阅读或欣赏,拓宽视野,感受不同作家笔下日出的不同韵味。
- 布置小练笔:让学生仿照本文的写作方法,写一篇描写日落或其他自然景观的短文,要求按照一定的顺序,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和生动的词语进行描写,表达出自己对所写景物的感受。
(五)布置作业(5 分钟)
- 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并默写下来。
- 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生字词的书写、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等题目。
- 继续修改完善小练笔,准备在班级内分享交流。
板书设计
时间 | 天空颜色 | 太阳变化 | 修辞手法 |
---|---|---|---|
日出前 | 浅蓝→红霞扩大 | 无 | 无 |
日出时 | 红霞更亮 | 小半边脸→努力上升→完全跳出海面 | 比喻、拟人 |
日出后 | 灿烂亮光 | 光芒强烈 | 无 |
相关问题与解答
- 问题:课文中作者把太阳比作“负着什么重担似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解答: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太阳升起的过程形象地描绘出来。“负着什么重担似的”生动地表现出太阳升起时缓慢、艰难的状态,仿佛太阳肩负着巨大的使命,一步一步地向上攀升,这样的描写不仅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太阳升起的动态美,也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和感染力,使读者更能体会到作者对这一自然现象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深的赞叹。
- 问题:在描写海上日出的过程中,作者是如何体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的?
- 解答:作者通过对海上日出各个环节细致入微的描写来体现对大自然的热爱,从精心挑选观察地点“海上”,到详细描述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天空和太阳的变化,每一个细节都饱含着作者对这一自然奇观的欣赏与陶醉,在描写太阳升起时的艰难与壮观时,用词生动准确,如“慢慢儿”“一纵一纵”“使劲儿”等,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能感受到作者当时激动的心情,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赞叹,这种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捕捉和细腻描绘,充分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