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云教案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 学生能正确读写并理解“模糊、镇静、笑盈盈、红彤彤”等生字词。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文中描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变化的精彩段落,积累优美语句。
- 学习作者从颜色、形状两方面观察火烧云的方法,体会其变化多端的特点,掌握按顺序、抓特点描写景物的技巧。
- 过程与方法
- 通过反复诵读,结合多媒体展示火烧云图片、视频,感受文字描绘的画面,提升感悟能力。
- 小组合作探究火烧云变化规律,培养团队协作与分析归纳能力,锻炼口语表达。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自然奇观的热爱,培养细致观察生活、用心感受自然之美的习惯,增强对大自然的敬畏。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 深入领会火烧云颜色、形状的多变特点,品读相关细腻描写,感受文字美感。
- 学习作者观察与写作手法,能在写作中运用按顺序、抓特点描写景物。
-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描写中融入的想象,感悟文字背后对自然的热爱,仿写精彩片段。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直观演示法。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3 分钟)
播放一段壮观火烧云的视频,提问:“同学们,刚刚看到的天空景象美不美?像什么?谁能给这种云取个名字?”引导学生聚焦“火烧云”,激发兴趣,引入课文。
(二)初读感知(7 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字典自行解决读音,难记字多读几遍,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
- 利用多媒体展示生字词,指名学生认读、领读,开火车读,确保全员掌握读音,如“模”是多音字,在“模糊”中读“mó”,强调易错点。
-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火烧云写了哪几方面内容?引导学生概括出“火烧云上来时”“烧起来时”“下去了”三个部分,初步梳理文章结构。
(三)精读领悟(20 分钟)
- 研读颜色变化
- 指名学生朗读描写火烧云颜色变化的段落,思考:火烧云颜色有哪些特点?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 师生共析,找出“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葡萄灰”等表示颜色的词,体会色彩丰富,聚焦“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句式,感受变化快且多,指导朗读,读出节奏与惊叹。
- 拓展想象:火烧云还可能有哪些颜色?仿照句式说话,加深对颜色多变的理解,积累词汇。
- 探究形状变化
- 分组朗读描写形状段落,小组讨论:火烧云形状变了几次?分别变成什么?怎么变的?
- 每组选代表发言,教师汇总,理清从“马”到“狗”再到“狮子”的变化过程,结合插图、动画,理解“形态逼真”“恍恍惚惚”等词,感受形状奇幻无常。
- 角色扮演:一生读描写,其他生用动作、表情演绎,体会作者用词精妙,如“跪”“威武”展现马的神态,强化对文本理解。
(四)归纳写法(5 分钟)
- 引导学生回顾全文,提问:“作者是怎样把火烧云写得如此生动?”归纳观察顺序:按时间先后,从上来、烧起来到下去,条理清晰;抓特点描写,颜色抓多样与多变,形状突出奇幻灵动,还融入丰富想象,让云活灵活现。
- 举例讲解文中比喻、排比修辞手法的妙处,如“像一匹……马”“像一条……龙”,使描写更形象,让学生明白写作可借鉴之法。
(五)课堂练笔(10 分钟)
- 展示几幅云雾、山峦等自然景观图,要求学生仿照课文,选一幅写片段,突出景色特点,用上积累词汇、修辞与写作顺序。
- 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导,针对选材、写法问题及时点拨,挑选典型作品准备分享。
(六)作业布置(5 分钟)
- 背诵课文第 2 6 自然段,积累优美语句。
- 完成一篇观察日记,记录傍晚天空或其他自然现象,运用所学写作技巧,字数 300 字左右。
相关问题与解答
问题 1:火烧云为什么会呈现出那么多颜色?
解答:火烧云呈现多种颜色主要是因为阳光透过云层时,发生了散射和折射现象,不同厚度、密度的云层对光线的吸收和反射不同,当阳光照射角度和云层含水量、杂质等条件变化时,就会呈现出红、黄、紫等绚丽色彩,而且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因素不断变化,颜色也跟着快速变换。
问题 2:除了文中提到的马、狗、狮子,火烧云还可能变成什么形状?仿照文中写法说一说。
解答:火烧云还可能变成“一只胖乎乎的小猪,憨态可掬地趴在云朵里,似乎在睡大觉,那圆圆的身子、短短的尾巴,越发像极了真的小猪,可一眨眼,又变得模糊不清,再去找,却变成了一片蓬松的棉花糖,软绵绵地飘浮在空中”,文中通过细致描绘事物外形、动作等,运用比喻把云的形状写活了,仿写时抓住形状特点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