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分数初步认识教案,如何教孩子理解分数意义?
三年级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含义,会读写简单的分数,并能结合具体情境比较分数的大小,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合作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理解分数各部分名称,会读写简单分数。
-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一分、涂一涂等操作活动,经历分数的形成过程,培养动手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分数的含义,会读写简单分数。
难点:理解“平均分”与分数的关系,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纸片若干,彩笔,多媒体课件,分数卡片。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5分钟)
- 故事引入:课件展示“分月饼”情境——4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几块?2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几块?1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多少?
- 引导思考:当物体不能正好分完时,可以用一种新的数表示,引出“分数”。
探究新知,操作感知(20分钟)
-
认识几分之一:
- 动手操作:学生将圆形纸片对折,观察折痕,理解“平均分”成2份,其中1份是它的1/2,读写分数并介绍各部分名称(分子、分母、分数线)。
- 类似方法认识1/3、1/4等,强调“平均分”是分数的前提。
-
认识几分之几:
- 继续用正方形纸片,将纸平均分成4份,涂出2份,引导学生说出“2/4”,理解分数表示“取几份”。
- 对比1/4和2/4,初步感知分数的大小与取的份数有关。
-
分数的大小比较:
出示同样大小的两张纸,分别涂出1/2和1/4,通过观察比较得出:分子是1的分数,分母越大,分数越小。
巩固练习,深化理解(10分钟)
-
基础练习:
- 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如课件展示图形)。
- 读一读:3/5、7/8等分数,并说出各部分含义。
-
拓展练习:
- 动手折纸:用一张正方形纸折出不同的几分之一,并与同桌交流。
- 生活应用:将一个蛋糕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几分之几?
课堂总结,回顾提升(5分钟)
引导学生总结:今天学习了什么?什么是分数?如何读写分数?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分数?
板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
- 平均分
- 1/2(读作:二分之一)——分子、分母、分数线
- 比较大小:1/2 > 1/4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为什么分数学习必须强调“平均分”?
解答:因为分数的核心是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如果不平均分,每份的大小就不相等,无法用分数准确表示,将一个蛋糕随意分成大小不一的两块,就不能用1/2表示其中任意一块,只有平均分后,每块才是整体的1/2。
问题2: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分子越大,分数不一定越大”?
解答:可以通过具体操作和对比来突破难点,用两张同样大的纸,一张平均分成3份,取2份(2/3);另一张平均分成5份,取3份(3/5),让学生涂色后观察,2/3 > 3/5,说明分子相同时,分母越小分数越大;而分子不同时,需结合分母综合判断,借助生活实例(如“吃掉3块饼干中的1块”和“吃掉5块饼干中的2块”),让学生直观感受分数大小与整体的关系。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