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各章节分数分布是怎样的?
广泛,涵盖经济学基础、财政、货币与金融、统计、会计和法律六大模块,共37章内容,各章节在考试中的分数分布存在一定差异,了解这一分布有助于考生高效备考,根据近年考试规律,整体来看,经济学基础部分(第1-10章)占比最高,约占总分的35%;财政部分(第11-18章)约占25%;货币与金融部分(第19-26章)约占20%;统计、会计和法律部分(第27-37章)约占20%,具体到章节,高频考点主要集中在需求与供给理论、国民收入核算、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中央银行与金融市场、会计报表分析等内容,这些章节通常分值占比在5%-8%之间;而部分章节如经济周期、国际贸易理论、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等,分值占比相对较低,约为2%-4%。
从题型分布来看,经济基础科目包含单选题和多选题,其中单选题共70题,每题1分,多选题共35题,每题2分,总分140分,各章节的分值会直接影响题目的数量,需求与供给理论章节每年通常涉及4-5道单选题和2-3道多选题,分值约8-10分;而经济周期理论章节可能仅出现2-3道单选题和1道多选题,分值约4-5分,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章节虽然分值占比不高,但可能与其他章节结合出题,例如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收支平衡表结合,会计报表分析与财务指标分析结合等,这类综合题目往往对考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要求较高。
具体到各模块的详细分数分布,经济学基础中的第2章(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第3章(消费者行为分析)、第7章(国民收入核算与宏观经济模型)和第8章(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是重点,其中第2章和第7章的分值占比尤为突出,每年合计可达10-12分,财政部分中,第12章(财政支出)、第13章(财政收入)和第15章(财政政策)是高频章节,尤其是财政政策的内容,常与货币政策的章节结合出案例分析题,货币与金融部分中,第19章(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第21章(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和第23章(商业银行与金融市场)的分值占比最高,每年合计可达12-15分,这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且与宏观经济政策紧密相关,需要考生重点理解,统计部分(第27-31章)中,第28章(描述统计)和第30章(相关与回归分析)的分值相对较高,约占统计模块总分的60%;会计部分(第32-35章)中,第33章(会计报表)和第34章(财务分析与评价)是重点,分值占比约为会计模块的50%;法律部分(第36-37章)分值分布较为均匀,但第36章(法律对经济关系的调整)中的合同法律制度、第37章(物权法律制度)中的所有权和用益物权等内容出题频率较高。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各章节的分值占比,以下表格列出了经济基础科目主要章节的分数分布情况(基于近三年考试数据统计,具体分值可能因年度略有波动):
章节(模块) | 单选题数量 | 多选题数量 | 预估分值 | 占比 | |
---|---|---|---|---|---|
第2章(经济学基础) | 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 4-5 | 2-3 | 8-10 | 7%-8% |
第7章(经济学基础) | 国民收入核算与宏观经济模型 | 4-5 | 2-3 | 8-10 | 7%-8% |
第12章(财政) | 财政支出 | 3-4 | 1-2 | 5-7 | 4%-5% |
第13章(财政) | 财政收入 | 3-4 | 1-2 | 5-7 | 4%-5% |
第15章(财政) | 财政政策 | 3-4 | 1-2 | 5-7 | 4%-5% |
第19章(货币与金融) |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 3-4 | 1-2 | 5-7 | 4%-5% |
第21章(货币与金融) |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 4-5 | 2-3 | 8-10 | 7%-8% |
第23章(货币与金融) | 商业银行与金融市场 | 3-4 | 1-2 | 5-7 | 4%-5% |
第28章(统计) | 描述统计 | 3-4 | 1-2 | 5-7 | 4%-5% |
第30章(统计) | 相关与回归分析 | 2-3 | 1-2 | 4-6 | 3%-4% |
第33章(会计) | 会计报表 | 3-4 | 1-2 | 5-7 | 4%-5% |
第34章(会计) | 财务分析与评价 | 3-4 | 1-2 | 5-7 | 4%-5% |
第36章(法律) | 法律对经济关系的调整 | 2-3 | 1 | 4-5 | 3%-4% |
第37章(法律) | 物权法律制度 | 2-3 | 1 | 4-5 | 3%-4% |
(注:未列入表格的章节分值占比相对较低,通常在2%-4%之间,如第1章(经济学导论)、第4章(市场失灵与政府的干预)等。)
在备考过程中,考生应根据分值分布合理分配时间,重点攻克高频章节,同时兼顾低频章节的基础知识点,避免因小失大,经济学基础和货币与金融模块作为分值占比最高的两部分,需要投入约40%的复习时间;财政模块次之,约占25%;统计、会计和法律模块可各分配10%-15%的时间,多选题的得分难度较高,考生需重点掌握易混淆的知识点,如财政政策的类型、货币政策的工具、会计报表的编制原则等,避免因多选题失分过多。
相关问答FAQs
Q1: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科目中,哪些章节是每年必考的重点内容?
A1:根据近年考试规律,以下章节是每年必考的重点内容,分值占比高且出题频率稳定:
- 第2章(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涉及弹性理论、均衡价格的形成与变动,常结合现实案例出题;
- 第7章(国民收入核算与宏观经济模型):重点是GDP核算方法、凯恩斯消费函数、乘数效应等,计算题和概念题并重;
- 第15章(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类型(扩张性、紧缩性)、政策工具及效果分析,常与货币政策结合出综合题;
- 第21章(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目标、工具(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操作)及传导机制,理论性较强,需深入理解。
这些章节不仅分值占比高,还可能与其他章节交叉出题,考生需重点掌握核心概念和实际应用。
Q2:经济基础科目中,低分值章节是否可以忽略?如何高效复习这类章节?
A2:低分值章节(如第1章经济学导论、第4章市场失灵、第31章(时间序列分析)等)虽然分占比较低,但完全忽略可能导致基础题失分,影响整体成绩,高效复习这类章节的方法包括:
- 抓核心考点:低分值章节通常考点集中,如第1章只需掌握经济学研究对象、基本假设即可;第4章重点关注市场失灵的原因(公共物品、外部性、信息不对称)及政府干预手段;
- 结合真题练习:通过历年真题了解低分值章节的出题角度和高频考点,例如第31章时间序列分析中,平均发展水平、增长速度的计算是常见考点;
- 利用记忆口诀或图表:对于零散知识点(如法律部分的合同类型、会计部分的会计要素),可采用口诀或表格对比记忆,提高效率。
低分值章节需“少投入、抓重点”,确保基础题不丢分,将主要精力留给高频章节。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