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健康教案
教学目标
- 让学生认识常见的情绪,如高兴、难过、愤怒、害怕等。
- 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情绪产生的原因。
- 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 情绪的认知
- 通过图片、故事等方式展示不同情绪的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展示一张笑脸的图片,问学生这时人物可能是什么情绪,再展示一张哭脸的图片,引导学生识别难过的情绪。
- 讲述简单的故事,如《小熊过生日》,小熊收到很多礼物时是高兴的情绪,玩具丢了时是难过的情绪,让学生体会故事中角色的情绪变化。
- 情绪产生的原因
- 以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讲解,当小朋友得到老师的表扬时会很高兴,这是因为受到了肯定;当和小伙伴吵架时会生气,是因为发生了不愉快的冲突。
-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不同情绪时发生的事情,归纳情绪产生的原因。
- 情绪的表达
- 教导学生用语言表达情绪,如“我很开心,因为今天我在学校得到了小红花”“我很难过,我的小狗生病了”。
- 强调不能用伤害自己或他人的方式表达情绪,不能因为生气就摔东西或者打人。
教学方法
- 直观演示法:通过图片、表情模仿等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情绪。
- 故事讲授法:用生动的故事讲解情绪相关知识。
-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生活中的情绪体验,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教学过程
- 导入(5 分钟)
播放一段充满欢声笑语的视频片段,问学生:“视频里的人们是什么情绪呀?”引导学生回答出高兴的情绪,从而引出今天的主题——情绪。
- 情绪认知(10 分钟)
- 展示各种情绪的卡片,上面有不同情绪的面部表情,让学生逐个识别并说出对应的情绪名称。
- 邀请学生上台来模仿卡片上的情绪表情,其他同学猜猜看是什么情绪。
- 情绪产生原因(10 分钟)
- 教师讲述两个简短的案例,一个是小明在比赛中获得第一名而高兴,另一个是小红不小心把新衣服弄脏了而难过,讲完后,请学生分析案例中人物情绪产生的原因。
-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个生活中的情绪场景,比如考试没考好、和好朋友闹矛盾等,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言,说说他们讨论的情绪产生原因。
- 情绪表达(10 分钟)
- 教师先示范如何用语言表达情绪,如“我今天觉得很郁闷,因为我最喜欢的玩具坏了”,然后让学生分享自己最近的一种情绪,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 开展一个小活动,叫“情绪垃圾桶”,每个学生说一件让自己产生负面情绪的事情,然后大家一起讨论应该怎么正确地表达这种情绪,而不是憋在心里或者用错误的方式发泄。
- 5 分钟)
- 和学生一起回顾今天学习的常见情绪、情绪产生的原因和正确表达情绪的方法。
-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多注意自己的情绪,并且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
教学评估
-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包括回答问题、小组讨论、上台模仿等方面。
- 通过课后的小测验,比如给出一些情景,让学生判断其中人物的情绪、分析情绪产生原因或者选择合适的情绪表达方式等,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相关问题与解答
问题 1:如果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分享自己的情绪怎么办? 解答:如果学生不愿意分享,不要强迫,可以先和不愿意分享的学生单独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可能是因为害羞或者不信任,可以告诉学生分享是自愿的,并且保证会尊重他们的感受,多鼓励那些积极分享的学生,营造一个安全、开放的课堂氛围,让其他学生逐渐受到感染,可能会在后续的课程或者活动中愿意分享,也可以给学生举一些自己或者他人分享情绪后得到帮助的例子,让他们明白分享的好处。
问题 2:怎样让低年级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情绪概念? 解答:对于低年级学生,要使用具体、形象的方法,除了图片、故事和表情模仿外,还可以利用角色扮演,设置一个“情绪小剧场”,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情绪下的角色,通过动作、语言等表现出来,还可以使用实物来类比情绪,把高兴比作彩色的气球,轻盈而上飘,把难过比作沉重的石头,压在胸口,在日常教学中,多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结合实际情况讲解情绪知识,这样能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情绪概念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