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读后感
《红与黑》读后感
初识《红与黑》:时代背景与作品印象
《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830年,小说以拿破仑领导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失败为背景,通过描述主人公于连的双重人格、矛盾性格和悲剧命运,揭露了法国王朝复辟时期的残酷现实及其对青年的深重腐蚀和无情摧残。“红”象征着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热血和革命,而“黑”则象征着教会势力猖獗的封建复辟王朝。
人物分析:于连的矛盾与挣扎
-
于连: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他天资聪颖,记忆超群,有着非凡的意志力,凭借自己的努力在市长家当上了家庭教师,并悄悄和市长夫人德·瑞那尔夫人恋爱,他出身低微,深受父兄虐待,也深以微贱的出身为耻,他渴望像拿破仑那样身佩长剑,做世界的主人,但后来却选择了进入教会,希望通过攀附富贵女人这些自己曾鄙夷的手段来实现野心,他拼了命努力,但最终却未能如愿以偿。
-
德·瑞那尔夫人:她是一个出身贵族、美丽而善良的女子,对于连产生了真挚的感情,她的婚姻并不幸福,她的丈夫庸俗粗鲁,对她没有爱情,在于连出现后,她找到了新的生活意义和爱情,但也因此陷入了痛苦和挣扎之中。
-
玛特尔小姐:她是木尔侯爵的女儿,一个有金栗色头发、体态匀称、非常秀丽的姑娘,她读过许多浪漫主义爱情小说,并被家族史所激动,她对于连的感情是复杂的,既有爱情也有虚荣心,她在于连身上看到了与众不同的气质和才能,也因此被他吸引,她的爱情也充满了矛盾和挣扎。
情节梳理:于连的奋斗与堕落
-
家庭教师:于连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市长家当上了家庭教师,并赢得了市长夫人的好感,他们之间的秘密恋情被市长发现后,于连不得不远走贝尚松神学院。
-
神学院进修:在神学院里,于连凭借自己的记忆力和才能迅速获得了成功,他也逐渐发现了神学院里的伪善和黑暗面,他开始对教会和贵族阶级产生不满和反抗情绪。
-
巴黎秘书:经过神学院院长的举荐,于连来到了巴黎的木尔侯爵府担任私人秘书,他的非同寻常的才能和骄傲征服了侯爵家的小姐玛特尔,他们之间开始了一段新的恋情,这段恋情也充满了矛盾和挣扎。
-
梦想破灭:就在于连的飞黄腾达似乎就要实现的时候,一封告密信揭露了他与德·瑞那尔夫人的关系,这使他的梦想破灭了,他恼羞成怒之下开枪击伤了德·瑞那尔夫人并被捕入狱。
-
结局悲惨:在狱中,于连意识到自己的野心已经破灭且对过去的行为感到悔恨和耻辱,他拒绝了玛特尔和德·瑞那尔夫人为他上诉的努力并以死刑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主题探讨:个人奋斗与社会现实的冲突
《红与黑》通过主人公于连的经历深刻地揭示了个人奋斗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于连是一个有才华、有抱负的青年但他身处一个充满阶级偏见和社会不公的时代,他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却处处受到阻碍和打压,他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社会的悲剧。
启示与感悟
-
关于梦想与现实:于连的故事告诉我们梦想与现实之间往往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我们需要认清现实、理性规划自己的未来同时也要保持对梦想的追求和执着。
-
关于爱情与婚姻:小说中的爱情和婚姻都充满了复杂性和矛盾性,我们需要认真思考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和婚姻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处理好这些问题。
-
关于社会阶层与阶级流动:于连的遭遇反映了当时社会阶层固化和阶级流动困难的问题,我们需要反思如何打破这种壁垒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
关于人性与道德: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坚守道德底线、保持人性的光辉。
相关问题与解答
-
问题一:《红与黑》中的“红”与“黑”分别象征着什么?
- 解答:“红”象征着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热血和革命精神,代表着于连对拿破仑时代的向往和对平等、自由的追求;“黑”则象征着教会势力猖獗的封建复辟王朝以及社会的黑暗面,代表着于连所面临的压迫和不公,这两种颜色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小说的主要色调,也体现了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
问题二:于连的悲剧根源是什么?
- 解答:于连的悲剧根源在于个人奋斗与社会现实的冲突,他身处一个充满阶级偏见和社会不公的时代,尽管拥有才华和抱负,但无法摆脱出身低微的命运,他试图通过攀附富贵女人等手段来实现自己的野心,但最终却陷入了更深的困境,他的性格中的自卑与自尊、正直与伪善等矛盾因素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