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感动人物观后感
十大感动人物观后感
人物事迹与精神内涵
- 于敏:作为“两弹一星”元勋,他隐姓埋名数十年,为我国氢弹研发奠定基础,他放弃国外优渥条件,突破重重阻力回国,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体现了科学家的爱国情怀与无私奉献。
- 朱敏才、孙丽娜夫妇:退休后奔赴贵州山区支教十年,面对恶劣环境(如厕所旁的卧室、高原紫外线导致的眼疾),仍坚持教学,用知识改变山区孩子的命运,展现了教育工作者的坚守与大爱。
- 张桂梅:创办全国首所免费女子高中,历经筹资困境(街头募捐被误解)、身体病痛(多种疾病缠身),坚持让贫困女孩通过教育走出大山,诠释了教育扶贫的执着与牺牲精神。
- 王锋:火灾中多次冲进火场救出邻居,自身被严重烧伤,最终牺牲,他的舍己为人彰显了普通人在危难时刻的英雄本色。
- 胡佩兰:70岁退休后继续行医20年,坚持“药效优先、便宜开药”,拒绝商业化,用行动践行医者仁心,成为基层医疗工作者的楷模。
感动背后的社会意义
人物类型 | 代表事迹 | 精神内核 | 社会价值 |
---|---|---|---|
科学家 | 于敏隐姓埋名研发氢弹 | 爱国奉献、淡泊名利 | 推动国家战略技术进步,激励科研工作者传承“两弹一星”精神 |
教育工作者 | 朱敏才夫妇山区支教 | 坚守初心、教育扶贫 | 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唤起社会对乡村教育的关注与支持 |
基层医生 | 胡佩兰坚持廉价治病 | 医者仁心、职业道德 | 缓解“看病难、看病贵”,树立医疗行业典范 |
平民英雄 | 王锋火海救人 | 舍己为人、见义勇为 | 弘扬社会正气,推动公众参与应急救助 |
公益践行者 | 张桂梅筹建免费女高 | 教育脱贫、性别平等 |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促进女性教育权利实现 |
启示与反思
- 平凡中的伟大:感动人物多来自普通岗位,却以持之以恒的坚持和无私付出成就非凡,例如张玉滚用扁担挑书本、其美多吉雪域送邮,证明“伟大源于平凡”。
- 时代精神的缩影:从科研攻坚到乡村振兴,人物事迹折射中国发展的核心议题,如张渠伟的扶贫实践、周秀芳的支教网络,体现脱贫攻坚与共同富裕的全民努力。
- 个体与社会的共生:他们的行为既源于个人信念,也离不开社会支持,例如张桂梅的女子高中依赖政府资金和民间募捐,凸显个人奉献与制度保障的结合。
相关问题与解答
问题1:这些感动人物的共同特质是什么?如何定义“感动中国”的标准?
解答:共同特质包括责任担当(如于敏、张渠伟)、利他精神(如胡佩兰、王锋)、长期坚守(如朱敏才夫妇、张桂梅),评选标准强调事迹的道德高度(无私无畏)、社会影响力(引发广泛共鸣)和时代代表性(呼应国家发展需求)。
问题2: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践行“感动中国”精神?
解答:
- 个人层面:从小事做起,如张玉滚的“全能教师”角色,体现“微光汇聚”的力量。
- 社会层面:完善支持机制,如为乡村教师提供培训资源、为公益行动搭建平台,避免“孤胆英雄”式奉献。
- 价值观层面:抵制功利主义,倡导“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集体意识,如张桂梅与丽江市共建教育基金的协作模式。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