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盔弃甲成语
盔弃甲,这个充满画面感的成语,生动地描绘了战败者仓皇逃窜时的狼狈景象,它不仅承载着古代战场的硝烟气息,更在现代语境中被广泛运用,用以形容各种因失败而溃退的窘态,下面,我们将从多个维度深入解析这一成语。
基本信息
项目 | 详情 |
---|---|
成语 | 丢盔弃甲 |
拼音 | diū kuī qì jiǎ |
注音 | |
繁体 | 丟盔棄甲 |
结构 | 联合式成语 |
感情色彩 | 贬义 |
成语释义与出处
“丢盔弃甲”中的“盔”指的是作战时戴的金属防护帽,“甲”则是作战时穿的金属防护衣,整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跑得连盔甲都丢了,形容打败仗后逃跑的狼狈相,这一成语最早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这里的“弃甲曳兵而走”就是后来“丢盔弃甲”的雏形,形象地描绘了战场上士兵溃败逃窜的情景。
用法与示例
“丢盔弃甲”作为联合式成语,通常用作谓语、定语或补语,含贬义,它可以用来形容军队在战场上的惨败,也可以比喻在比赛、竞争或工作中遭遇重大挫折后的狼狈状态。
- 军事场景:“敌军在我方猛烈攻势下,丢盔弃甲,溃不成军。”
- 体育竞技:“这场比赛我们输得丢盔弃甲,需要好好归纳教训。”
- 工作场合:“面对突如其来的挑战,团队一时之间丢盔弃甲,但很快调整了策略。”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弃甲曳兵、丢盔抛甲、狼奔豕突、抛戈弃甲、一败如水、落荒而逃、弃甲丢盔、割须弃袍、落花流水、狼狈不堪、一败涂地、望风披靡等。
- 反义词:凯旋而归、大获全胜、旗开得胜、马到成功等(虽未直接给出,但可根据语境推断)。
文化内涵与现代应用
“丢盔弃甲”不仅是对古代战场惨状的描绘,更是对失败和挫折的一种深刻反思,它提醒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能轻易放弃,更不能失去尊严和勇气,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常被用于比喻各种竞争或挑战中的失败,鼓励人们在失败中汲取教训,重新振作。
“丢盔弃甲”也常被用于文学创作和日常语言中,以增强表达效果,在描述一个人遭遇重大挫折后的沮丧和无助时,可以说他“丢盔弃甲,狼狈不堪”;在批评某个团队或组织在应对危机时的不力表现时,也可以说他们“丢盔弃甲,毫无章法”。
相关问答FAQs
问1:丢盔弃甲和落荒而逃有什么区别?
答:两者都形容战败或失败后的逃跑状态,但侧重点略有不同。“丢盔弃甲”更强调逃跑时的狼狈相,特别是丢弃了防护装备,显得更加凄惨;而“落荒而逃”则侧重于逃跑的方向和环境,即向荒凉的地方逃跑,强调逃跑的仓促和无序。
问2:丢盔弃甲这个成语在现代汉语中还常用吗?
答:是的,“丢盔弃甲”这个成语在现代汉语中仍然非常常用,它不仅用于描述军事上的失败,还广泛用于比喻各种竞争或挑战中的挫败和狼狈状态,由于其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广泛应用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