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常读后感
《无常》读后感
初识“无常”
《无常》是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主要描述了作者儿时在乡间迎神会上所见的“无常”形象,以及围绕这一形象所展开的一系列回忆与思考。“无常”在佛教中意为“变化不定”,而在民间传说中,则是指勾魂的鬼差,鲁迅笔下的“无常”却别具一番风味,他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写,将一个原本恐怖的形象变得鲜活而富有人情味。
无常之形象
在鲁迅的描绘中,“无常”是一个身穿白衣或黑衣的鬼差,他手持破芭蕉扇,铁索,算盘,面目可憎却又透着一股诙谐之气,特别是白无常,浑身雪白,在红红绿绿的庙会中显得格外扎眼,有“鹤立鸡群”之感,鲁迅用轻松诙谐的语言,将“无常”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让读者在恐惧之余,又不禁生出几分亲切和喜爱。
无常之人情
鲁迅在文中特别强调了“无常”的人情味,在戏中,无常去勾魂时,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这一情节不仅体现了无常的善良和同情心,也揭示了人间与阴间在“公正”上的巨大反差,鲁迅借此讽刺了当时社会上那些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他们表面上道貌岸然,实则自私虚伪,连鬼都不如。
无常之寓意
《无常》不仅仅是对“无常”这一形象的描绘,更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鲁迅通过“无常”与现实中“人”的对比,揭示了人性中的丑恶与伪善,他讽刺了那些欺下媚上、自私自利的封建卫道士,同时也表达了对底层人民苦难生活的深切同情,在鲁迅看来,阴间的“公正”裁判只是人们对现实不公的一种无奈寄托,而真正应该追求的,是阳间的公平与正义。
无常之启示
阅读《无常》,让我对“无常”这一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佛教中的哲学思想,更是对人生百态的一种深刻洞察,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包括人的情感、地位、财富等,我们应该学会珍惜当下,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变化和挑战,我们也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和良知,是否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
相关问题与解答
问题一:鲁迅在《无常》中为何要强调“无常”的人情味?
解答:鲁迅在《无常》中强调“无常”的人情味,主要是为了与现实中那些虚伪、自私的“正人君子”形成鲜明对比,通过描绘“无常”在勾魂过程中的善良与同情心,鲁迅揭示了人性中应有的美好品质,并讽刺了当时社会上那些缺乏人情味、只顾自身利益的官僚和知识分子,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批判力度,也使读者在感受“无常”的人情味时,更加反思现实中的人性缺失。
问题二:《无常》一文对现代社会有何启示意义?
解答:《无常》一文对现代社会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珍惜当下,因为生活中充满了变化和不确定性,它呼吁我们关注社会公平与正义,反对任何形式的虚伪和自私,在现代社会中,虽然物质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关爱却有时显得匮乏,鲁迅通过“无常”这一形象,鼓励我们回归人性的本质,追求真正的善良和公正。《无常》还启示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时,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勇于担当和承担责任,而不是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