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设计一个数乘分数的教学设计才能让学生理解算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数乘分数”是学生从整数乘法迈向分数乘法的关键过渡,也是理解分数乘法意义的核心内容,本教学设计以学生认知规律为出发点,通过情境创设、操作体验、迁移推理等环节,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数乘分数”的数学模型,理解其算理,掌握算法,并渗透数形结合、转化等数学思想。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掌握“一个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观操作、合作探究、迁移类推等活动,经历“具体—抽象—应用”的认知过程,培养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在探究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严谨的数学思维习惯。
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计算方法。
- 难点: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算理,尤其是分数乘法法则中“分子相乘、分母相乘”的依据。
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圆形纸片、长方形纸片、彩笔、学习单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活旧知(约5分钟)
-
复习旧知:
- 整数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12×3表示12个3相加,求和是多少。
- 分数加减法: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再计算。
- 提问:“12×4”表示什么?(12个4相加,求和)
-
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情境图:小明有12个苹果,他吃了这些苹果的$\frac{1}{3}$,吃了多少个?
引导学生列式:$12×\frac{1}{3}$,并提问:“这里的$12×\frac{1}{3}$表示什么意思?”(预设学生可能回答“12个$\frac{1}{3}$相加”或“12的$\frac{1}{3}$是多少”) -
揭示课题:
引导学生对比整数乘法与分数乘法的联系,明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相关,从而引出课题——《一个数乘分数》。
(二)操作探究,理解意义(约15分钟)
-
直观操作,建立表象:
- 活动要求:每个学生拿出12个圆形纸片(代表12个苹果),动手分一分,找出这些苹果的$\frac{1}{3}$是多少。
- 学生操作后汇报:将12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个,12×\frac{1}{3}=4$。
- 追问:“你是怎样找到$\frac{1}{3}$的?”(先平均分,再取1份)
-
迁移类推,深化理解:
- 变式问题:小明有12个苹果,他吃了这些苹果的$\frac{2}{3}$,吃了多少个?
- 引导学生思考:$\frac{2}{3}$表示什么?(12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2份)
- 列式计算:$12×\frac{2}{3}=12÷3×2=8$(个)。
- 小组讨论:$12×\frac{2}{3}$的计算步骤是什么?(先求12的$\frac{1}{3}$,再乘2)
-
归纳意义:
引导学生总结:“一个数乘分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15×\frac{3}{5}$表示求15的$\frac{3}{5}$是多少。
(三)合作探究,推导法则(约15分钟)
-
数形结合,探究算理:
- 出示例题:计算$\frac{1}{2}×\frac{1}{3}$。
- 操作活动:学生用长方形纸片表示“1”,先涂出这张纸的$\frac{1}{2}$,再在$\frac{1}{2}$的基础上涂出$\frac{1}{3}$,观察涂色部分占整个纸片的几分之几。
- 汇报结果:涂色部分是$\frac{1}{6}$,\frac{1}{2}×\frac{1}{3}=\frac{1}{6}$。
- 提问:“$\frac{1}{6}$是怎样得到的?”(分子1×1=1,分母2×3=6)
-
推广验证,总结法则:
- 出示例题:$\frac{2}{3}×\frac{4}{5}$,引导学生用同样方法操作或画图验证。
- 小组合作:通过多个例子(如$\frac{3}{4}×\frac{2}{7}$、$\frac{5}{6}×\frac{3}{10}$等),观察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
- 总结法则: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 板书:$\frac{a}{b}×\frac{c}{d}=\frac{a×c}{b×d}$($b≠0,d≠0$)
-
联系整数,统一算法:
- 引导学生思考:整数可以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12×\frac{1}{3}$可以写成$\frac{12}{1}×\frac{1}{3}$。
- 计算验证:$\frac{12}{1}×\frac{1}{3}=\frac{12×1}{1×3}=\frac{12}{3}=4$,与之前结果一致,说明整数乘分数是分数乘分数的特殊情况。
(四)巩固练习,应用拓展(约7分钟)
-
基础练习:
- 计算下列各题:
- $18×\frac{5}{6}$
- $\frac{3}{8}×\frac{4}{9}$
- $\frac{5}{12}×\frac{6}{25}$
-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强调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如$\frac{3}{8}×\frac{4}{9}=\frac{1}{6}$)。
- 计算下列各题:
-
解决问题:
- 一条绳子长10米,用去了它的$\frac{3}{5}$,用去了多少米?
- 一台拖拉机每小时耕地$\frac{1}{2}$公顷,$\frac{3}{4}$小时耕地多少公顷?
-
拓展延伸:
填空:$\frac{()}{()}×\frac{()}{()}=\frac{3}{20}$(答案不唯一,鼓励学生开放思考)。
(五)课堂总结,回顾反思(约3分钟)
-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从“意义”“算法”“应用”三个方面总结。
- 教师强调:“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计算时注意“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能约分的要约分,结果是最简分数。
板书设计
一个数乘分数
意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法则:$\frac{a}{b}×\frac{c}{d}=\frac{a×c}{b×d}$($b≠0,d≠0$)
示例:
$12×\frac{1}{3}=12÷3×1=4$(个)
$\frac{1}{2}×\frac{1}{3}=\frac{1×1}{2×3}=\frac{1}{6}$
$\frac{2}{3}×\frac{4}{5}=\frac{2×4}{3×5}=\frac{8}{15}$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情境—操作—探究—应用”的流程,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理解算理,在合作交流中总结法则,教学中注重数形结合,帮助学生直观感知分数乘法的意义,同时通过整数与分数的对比,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需关注学生对“为什么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的理解,避免机械记忆,对于学困生,可增加实物操作和图形辅助,降低认知难度。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如何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数乘分数”与“整数乘法”的区别与联系?
解答:整数乘法的意义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而“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两者的联系在于:整数可以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整数乘分数是分数乘分数的特殊情况,教学中可通过对比算式(如$12×3$与$12×\frac{1}{3}$),引导学生明确意义的不同,并通过计算方法的统一(如$12×\frac{1}{3}=\frac{12}{1}×\frac{1}{3}$),让学生体会知识的连贯性。
问题2:学生在计算“一个数乘分数”时,常出现哪些错误?如何纠正?
解答:常见错误包括:①混淆乘法与加法(如$\frac{1}{2}+\frac{1}{3}=\frac{2}{5}$);②约分错误(如$\frac{3}{8}×\frac{4}{9}$直接约分分子分母交叉相乘);③忘记结果化简,纠正策略:①通过情境或图形强化“求几分之几”的意义,避免与加法混淆;②强调约分步骤(先乘后约分或先约分后乘,结果必须为最简分数);③设计专项练习,如判断题、改错题,让学生在辨析中明确错误原因。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冀ICP备2021017634号-12
冀公网安备130628020001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