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你妈的分数,当成绩成为唯一标准,我们该如何找回教育的本质?
去你妈的分数,这句话听起来刺耳,甚至粗鲁,但它背后承载了多少被压抑的情绪、被否定的价值、被扭曲的成长轨迹?在分数至上的教育体系和社会评价体系中,“分数”这两个字被镀上了金边,成了衡量一个人优秀与否、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尺,它像一把无形的尺子,丈量着从幼儿园孩子到成年人的价值,却忽略了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生命个体。
我们从小就被灌输“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观念,为了这个“命根”,我们放弃了多少童年的乐趣?周末的补习班、假期的冲刺营、堆积如山的试卷,成了生活的常态,幼儿园本该是尽情玩耍、认识世界的年纪,却被提前灌输小学知识,只为在所谓的“幼升小”测试中多考几分;小学生本该培养学习兴趣和良好习惯,却在题海战术中消磨了对知识的好奇;中学生面对的是升学压力,每一次月考、模拟考的分数都被看得比天大,排名上升则喜,下降则悲,情绪被分数牢牢绑架,家长们见面,第一句话往往是“孩子考得怎么样?”;老师评价学生,首先也是“分数不错”或“分数太差”,分数,成了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的晴雨表,也成了孩子自我认知的枷锁。
更可怕的是,分数的阴影延伸到了大学,甚至职场,大学录取看高考分数,保研看绩点(本质也是分数),评优评先看分数,甚至有些企业在招聘时,也会过分看重应聘者的在校成绩单,仿佛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就凝固在那几张薄薄的纸上,那些在考试中游刃有余、擅长应试技巧的人,被贴上“优秀”的标签,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而那些不擅长应试、却在其他方面有天赋的人——比如动手能力强、有创造力、情商高、有艺术天赋——则可能因为几分之差被归为“差生”,遭受冷落和否定,这种单一的评价体系,扼杀了多少可能性?多少爱迪生、爱因斯坦式的“差生”,在分数的碾压下,过早地埋没了天赋?
“去你妈的分数”,不是否定学习的意义,更不是鼓励不努力,学习是为了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开阔眼界,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理解生活,而不是为了在考试中打败别人,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数字,当学习的目的异化为追求分数,知识就变成了死记硬背的考点,变成了应付考试的工具,学生们为了高分而刷题、作弊、报班,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失去了对知识本身的热爱,这种“唯分数论”的教育,培养出的可能是高分低能的“考试机器”,而不是拥有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人。
分数带来的焦虑,不仅仅体现在学生身上,更传导给了家长和家庭,为了孩子的分数,多少家长焦虑不堪,四处求医问药,报各种天价辅导班,甚至辞职陪读,亲子之间因为分数争吵、冷战,甚至关系破裂,家庭本应是温暖的港湾,却因为分数变成了“战场”,孩子考好了,全家欢天喜地;孩子考差了,家长唉声叹气,孩子则自责、自卑,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近年来,学生因考试压力、成绩不理想而自杀的新闻时有发生,这难道不是“唯分数论”带来的悲剧吗?一个个年轻生命的逝去,难道还不足以让我们反思这套评价体系的残酷吗?
我们承认,在当前教育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分数作为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手段,短期内难以完全取消,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对分数顶礼膜拜,将其奉为圭臬,我们需要做的,是打破“唯分数论”的桎梏,建立更多元、更科学、更人性化的评价体系,评价一个学生,不应只看分数,还应看他的品德修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审美情趣、心理健康状况等等,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有的擅长逻辑推理,有的擅长形象思维,有的动手能力强,有的组织能力突出,教育者的责任,是发现每个孩子的潜能,因材施教,帮助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而不是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人,然后把不符合标准的人贴上“失败者”的标签。
“去你妈的分数”,是一种呐喊,一种反抗,更是一种觉醒,它呼吁我们从分数的迷雾中走出来,回归教育的本质,回归对人的尊重,人生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而不是一次百米冲刺,一时的分数高低,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未来,许多在学生时代成绩平平的人,进入社会后凭借自己的努力、情商、毅力和创新精神,同样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反之,一些曾经的“学霸”,进入社会后却可能因为缺乏独立思考和适应能力而平平无奇,真正决定人生高度的是一个人的综合素养、学习能力和面对挫折的勇气,而不是一纸分数。
我们需要给孩子们松绑,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阅读、去运动、去探索、去体验生活、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我们需要给家长们松绑,让他们明白孩子的健康成长比分数更重要,家庭的和谐氛围比成绩单更珍贵,我们需要给教育者松绑,让他们有更多的空间去探索创新的教育方法,去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以下是一个关于“分数”与“能力”关系的对比表格,希望能更直观地展现“唯分数论”的弊端:
| 对比维度 | “唯分数论”视角 | 更全面的视角 |
|---|---|---|
| 评价标准 | 唯一标准是分数,分数高=优秀,分数低=差 | 多元标准:品德、能力、创新、实践、情商、兴趣等 |
| 学习目的 | 应付考试,追求高分,打败他人 | 获取知识,提升能力,认识自我,适应社会 |
| 学生状态 | 高度焦虑,压力大,可能厌学、作弊 | 相对轻松,有兴趣驱动,主动探索,乐于学习 |
| 家长关注点 | 分数排名,升学率,补习班 | 孩子身心健康,习惯养成,兴趣培养,亲子沟通 |
| 教育结果 | 可能培养出“高分低能”的考试机器 | 培养出人格健全、能力全面、适应社会的公民 |
| 长远影响 | 忽视个性发展,扼杀创造力,可能导致心理问题 | 尊重个体差异,激发潜能,促进全面发展,提升幸福感 |
“去你妈的分数”,不是要我们彻底抛弃分数,而是要我们重新审视分数在教育和社会评价体系中的位置,分数只是衡量学习效果的一种参考,而不是全部,我们要敢于对那种将分数绝对化、神圣化的观念说“不”,要敢于为那些被分数定义、被分数伤害的人发声,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人”,一个完整、独立、有尊严、有幸福感的“人”,而不是一个被分数奴役的“分数奴隶”,愿每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自由生长,而不是在分数的阴影下苦苦挣扎;愿每个生命都能绽放出独特的光彩,而不是被一把冰冷的尺子所丈量。
相关问答FAQs:
既然分数不重要,那为什么还要学习?还要考试?
解答:说“分数不重要”,并非否定学习和考试的意义,学习的本质是获取知识、提升认知、培养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解决问题,这是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基础,考试作为一种检验学习效果、筛选人才的方式,在特定条件下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比如选拔性考试(如高考)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公平,我们反对的是“唯分数论”,即将分数作为评价个体价值的唯一标准,以及为了分数而学习、为了考试而教育的扭曲现象,学习不应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追求高分,更应是为了内在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考试也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和工具,而不是最终目的。
如果不以分数为主要评价标准,那用什么来衡量学生的好坏呢?
解答:打破“唯分数论”后,可以建立更加多元和综合的评价体系,具体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品德修养:如诚信、责任感、同理心、合作精神等;2. 学习能力:如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思维、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等;3. 实践能力:如动手操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4. 身心健康: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如积极乐观的心态、抗挫折能力等;5. 兴趣特长: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他们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深入探索,发展特长,这些评价可以通过过程性评价(如课堂表现、项目作业、社会实践记录)、成长档案袋、综合素质评价等多种方式进行,旨在更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和潜能,而不是用一个简单的数字来概括。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冀ICP备2021017634号-12
冀公网安备130628020001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