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一分数学教案,如何设计适合低年级的分数认知课?
分一分数学教案旨在通过动手操作和互动游戏,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和合作意识,本教案适用于小学一年级学生,时长40分钟,通过情境导入、探究活动、巩固练习和总结拓展四个环节展开。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平均分的含义,能正确将物品平均分成若干份,并知道每份同样多。
-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一分、摆一摆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合作分享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 难点:区分“平均分”与“随意分”,能准确判断是否为平均分。
教学准备
- 教具:课件、磁性贴纸(水果、玩具等)、小奖品(星星贴纸)。
- 学具:学生每人10颗小圆片、1张练习卡(含分物题目)。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5分钟)
- 故事引入:
教师播放课件,讲述故事:“小猴子有6个桃子,想分给2只小猴子,怎样分才公平呢?”引导学生思考“公平”的含义,初步感知“每份同样多”即为平均分。 - 提问互动:
“如果分给3只小猴子,又该怎么分呢?”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引出课题——《分一分》。
(二)探究活动,理解概念(15分钟)
-
动手操作:分小圆片
- 任务1:将10颗小圆片平均分成2份,学生独立操作后汇报结果(每份5颗)。
- 任务2:将10颗小圆片平均分成5份,小组合作完成,并讨论“每份有几颗?”(每份2颗)。
- 对比观察:展示两种分法(一份多一份少 vs 每份同样多),引导学生总结平均分的核心特征——“每份同样多”。
-
游戏:分礼物
教师出示磁性贴纸(8块巧克力),请学生上台尝试分给4个小朋友,强调“每人分得同样多”,若出现分得不均的情况,组织学生讨论如何调整。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12分钟)
-
基础练习:
完成练习卡题目,判断下列分法是否为平均分(用“√”或“×”表示)。- 12个苹果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4个( )。
- 9支铅笔分给2个小朋友,一人3支,一人6支( )。
-
拓展活动:
- 开放性问题:“把15颗糖平均分,可以怎么分?”鼓励学生说出多种分法(如3份每份5颗,5份每份3颗等)。
- 表格总结:引导学生填写下表,梳理平均分的方法。
| 总数量 | 份数 | 每份数 | 是否平均分 |
|---|---|---|---|
| 8 | 2 | 4 | 是 |
| 10 | 3 | 3、3、4 | 否 |
| 12 | 4 | 3 | 是 |
(四)总结拓展,回顾反思(8分钟)
- 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什么是平均分?”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平均分的关键是“每份同样多”。 - 生活延伸:
“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用到平均分?”(如分糖果、分小组任务等),鼓励学生课后实践。
板书设计
分一分
平均分:每份同样多
例子:6个桃子→2只猴子,每只3个
方法:1. 先确定份数 2. 再分每份数量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如何帮助学生区分“平均分”和“随意分”?
解答:可通过对比练习强化理解,展示两组分法:一组是8块饼干分给2人,每人4块(平均分);另一组是8块饼干分给2人,一人1块、一人7块(随意分),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区别,再通过实际操作(如分小棒)反复验证,加深印象。
问题2:学生在分物时出现数量无法整除的情况,如何引导?
解答:当总数不能被份数整除时(如7颗糖分给2人),可引导学生理解“平均分”有时会出现“余数”,每人分3颗,剩1颗无法再分,说明7不能平均分成2份,可设计类似题目,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局限性,为后续学习有余数除法做铺垫。
版权声明:本文由 数字独教育 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冀ICP备2021017634号-12
冀公网安备13062802000114号